补阳还五汤加减治面神经炎医案
面神经炎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发生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故又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等本病病因未完全阐明 , 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寒冷引起面神经水肿、受压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 , 晨起发现面部僵硬 , 面肌活动不灵 , 额部皱纹消失 , 眼裂不能闭合 , 不能做皱额、闭目、鼓颊动作 , 进食时食物留滞在齿颊间 , 唾液口角外流等 。也有病程较久者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面瘫”、“口眼歪斜”、“风邪中络”的范畴 。由于气血不足 , 络脉空虚 , 外邪入中经络 , 导致气虚血瘀 , 络脉痹阻 , 经脉失于濡养所致 。
【临床应用】
李氏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面神经炎 , 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 , 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加减:急性期(发病1周内)加泽兰、益母草;急性期兼见风寒者去地龙 , 加秦艽、羌活、白芥子 , 兼见风热者加薄荷、金银花、连翘 , 咽喉红肿加元参、板蓝根;体弱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 , 加党参、白术;夹痰湿者加二陈汤;夹痰热者加枳实、竹茹、黄芩;病久不愈者加全虫、蜈蚣 。水煎服 , 一日1剂 , 10天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32例 , 好转27例 , 无效3例 。赵氏等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9例 , 方药组成:黄芪20g , 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僵蚕、秦艽各10g , 红花39g , 制白附子、全虫各6g , 蜈蚣2条 , 甘草5g等为基本方 。风寒型(患侧面肌发紧疼痛或皮肤僵硬者)加白芷5g、桂枝10g;风热型(患侧面肌松弛 , 皮肤烘热感者)去制白附子 , 加银花15g、连翘10g;风湿型(患侧面肌壅肿 , 眼睑浮肿者)加羌活12g;头昏者加天麻10g;舌苔厚者加姜夏10g;局部肌肉痉孪者加葛根12g;病程长者 , 加重黄芪用量至30~60g , 鸡血藤30g等 。每日1剂 。水煎服 , 分早晚次服用 。结果:治愈38例 , 另1例患病14个月者 , 因治疗半个月后未能奏效而放弃治疗 , 治愈率97% 。李氏12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面神经炎62例报道 。治疗方法:西药治疗:维生素B100mg , 维生素B12500ug , 每日1次肌内注射 , 10天为1个疗程 , 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 , 再行第二个疗程 。急性期短期口服泼尼松1mg/(kg·天)顿服或分2次口服 , 连续5天 , 以后7~10天内逐渐减量 。如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Hunt综合征 , 可口服无环鸟苷5mg/kg , 3次/天 , 连服7~10天 。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治宜疏风和营通络止痉佐以清热解毒 , 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剂组成:黄芪30g , 当归30g , 赤芍15g , 川芎15g , 红花10g , 地龙10g , 桃仁10g , 僵蚕10g , 板蓝根30g , 全蝎10g , 金银花20g , 蒲公英15g 。加减:若患侧耳后翳风穴有压痛 , 重用板蓝根、蒲公英 , 以清热解毒;若头顶不适微热者加羌活 , 另加重金银花用量 。10天为1个疗程 , 每日1剂 , 1剂两煎 , 取汁400ml分2次口服 。休息3天后行下1个疗程 。结果:本组62例 , 治疗2个疗程后 , 痊愈44例 , 占70.97%;显效12例 , 占19.35%;好转6例 , 占9.68%;无效为0例 。有效率为100% 。
【病案举例】
1.何某 , 男56岁 , 1996年5月10日诊 。口眼歪斜 , 面部发冷、麻木感1个月 。以中西药并针灸治疗3周未改善而前来就诊 。症见:口唇鼻眼向左侧歪斜 , 闭嘴时露齿流涎 , 闭目时眼裂增宽露睛 , 鼓颊漏气 , 面部肌肉抽动 , 皱眉额纹左侧消失患侧咀嚼无力 , 眼睑下垂 , 舌紫暗、苔腻 , 脉濡细 。诊为中风(中经络)邪中经络 , 形成血瘀 , 治以益气活血、祛风活络 , 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 , 赤芍、桃仁、白附子各10g , 红花9g , 防风、当归各12g , 全蝎、地龙各6g , 每天1剂 , 水煎服 , 5剂 。二诊:流涎、流泪减少 , 面抽次数亦减 , 可闭目皱眉 , 能咀嚼但无力 , 上方加钩藤8g、陈皮12g , 续服5剂 。三诊:口眼鼻歪斜基本消失 , 面部仍有麻木 , 又服10剂 , 配合其他药物调理1月而愈13
按:本例证属风邪入侵头面部经络 , 邪入肌肤则麻木不仁;风邪中络 , 日久耗气伤血 , 引血动风;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血液依赖气的推动 , 气虚则血瘀 , 血虚动风则口眼歪斜 , 肌肉抽动;气虚不能固涩则流涎流泪面瘫 , 咀嚼无力 。气为血帅治以益气活血 , 祛风通络 。本着“治风先治血 , 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 在原方基础上加白附子祛风活络 , 防风祛风解表 , 引药上行直达病所 , 二诊时加钩藤人肝经祛肝风 , 泻肝热 , 陈皮燥湿化痰 , 全方祛痰以补气 , 活血兼祛风 , 祛邪不伤正 , 诸药合拍标本兼顾 , 故获良效 。
2.患者刘某 , 男 , 30岁 , 教师 。于2003年2月8日就诊 。主诉:右侧口眼歪斜2天 。病史:患者于2天前晨起后刷牙时发现右嘴角漏水 , 活动不自如 , 右眼闭合无力 , 未做任何治疗 。第二天前症明显加重 , 遂来本院就诊 。查体:右侧额纹消失 , 右侧眼睑闭合不全 , 右眼流泪 , 右侧贝尔征(+) , 右鼻唇沟明显变浅 , 嘴角偏向左侧 , 吹气时右嘴角漏气 , 舌右侧前2/3味觉减退 , 右耳根部压痛不明显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面神经炎医案】中医诊断:右侧面瘫;西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针刺治疗(取穴:阳白、太阳、巨、下关、地仓、颊车等) , 结合中药牵正散与补阳还五汤加减(全虫、僵蚕、黄芪、当归、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 。第一个疗程结束后 , 患者右眼基本能闭合 , 右额纹及鼻唇沟加深 , 嘴稍左偏 。2个疗程的治疗后 , 患者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完全消失 , 面部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 , 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14按:本例由于患者正气虚弱 , 脉络空虚 , 故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 , 以致经气阻滞 , 经筋失养 , 筋肉弛缓不收而发病 。依其发病机制 , 治当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等穴 , 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主穴 , 可起到祛风散寒、调和气血 , 疏通经络的作用;面神经麻痹是以正气虚弱 , 脉络空虚为本 , 感受风邪为标 , 牵正散只有祛风通络之功 , 其药力强劲 , 无补益之效 , 且易耗伤人体正气 , 因此需配以补气活血、疏通经络之主方补阳还五汤 , 方中黄芪大补元气 , 益气固表 , 力专而性走 , 周行全身;当归益气血 , 补阴不足;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 通利血脉;地龙解痉通络 , 从而解除血管痉挛 , 改善局部微循环并能降低周围血管对寒冷刺激的反应 。如此标本兼治 , 其效最佳 。
推荐阅读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坐骨神经痛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病毒性心肌炎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低血压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心肌梗死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原发性高血压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病窦综合征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风湿性心脏病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胸痹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