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胆囊炎医案、配方
胆囊炎
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多见,尤以肥胖、多产、40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较高 。急性胆囊炎发病与胆汁淤滞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 。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60%~70%)、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胆囊,少数经门静脉系统至肝、再随胆汁流入胆囊 。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 。约70%的病人伴有结石 。由于胆石刺激,加上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基础上,有过反复多次的急性发作,可使胆囊萎缩或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终致囊腔缩小、功能丧失 。若胆囊管为结石、炎性粘连或疤痕完全阻塞,胆汁无法流进胆囊,而胆囊内原有的胆汁,因胆色素逐渐被吸收,黏膜仍不断分泌无色水样黏液(白胆汁),即可形成胆囊积水;当继发感染,则演变为胆囊积脓 。临床表现:①急性胆囊炎:不少患者在进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 。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②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不典型 。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 。体查,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 。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范畴,病因虽多而胆汁排泄不畅是最重要的因素,治疗胆囊炎以提高胆汁的排泄率为关键 。中医认为胆为“中精之府”,内藏精汁,胆又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而肝居胁下,胆附于肝,互为表里,经脉同布胁肋,且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肝气条达,胆汁才能正常分泌与排泄,如遇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均可导致肝郁气滞,肝胆湿热壅阻,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通降,使胆汁排泄不畅,造成气阻络痹而发生胁痛 。故张景岳说:“胁痛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皆循胁肋故也 。”
肝郁解才能胆汁利,所以疏肝解郁是治疗胁痛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
【临床应用】
罗氏1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38例,取效满意 。四逆散加味药物组成:柴胡12g,白芍15g,枳实6g,延胡索9g,川楝子12g,炙甘草6g 。伴结石可加金钱草20g,海金沙30g,郁金12g,炒鸡内金12g;口苦甚可加栀子10g,牡丹皮10g,黄芩10g;口甚可加石斛15g;纳呆腹胀可加焦三仙各15g,砂仁10g;胆区重坠明显可加黄芪20g,升麻15g;大便秘结可加生大黄9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3~5个疗程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9.3% 。
【病案举例】
刘某,女,50岁,反复发作性右胁下疼痛1年余,在某医院经B超,X线造影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曾用抗生素、中药、消炎利胆片及止痛药治疗,一度好转 。2天前因恼怒而引发,右胁胀痛,寒热往来,嗳气恶心,咽干口苦,痛处拒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为胁痛,肝胃不和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2g,白芍15g,枳实6g延胡索9g,黄芩6g,半夏9g,川楝子12g,炙甘草6g.7剂后胁痛减轻,寒热消失,原方去黄芩,继服7剂,疼痛缓解,饮食正常 。巩固治疗1个月,追访观察1年,未见复发 。1
【四逆散加减治胆囊炎医案、配方】按:四逆散方源自《伤寒论》,《伤寒大白》曰:“疏通肝胆血脉,调和胃家中气,清热 。”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柴胡透邪升阳以疏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芍药益阴养血,四味配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 。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有泻实和补虚两方面作用,实则疏肝清热虚则柔肝养血,攻补兼施,全面照顾,所以临床上屡次运用皆取得满意疗效 。
推荐阅读
- 四逆散加减治胃脘痛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荨麻疹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湿疹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黄褐斑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原发性玻璃体变性混浊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视神经萎缩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老年性角膜溃疡医案、配方
- 八珍汤加减治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