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加减治脂溢性皮炎医案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以头面部浮肿,瘙痒起皮,渗液结痂为特征的疾病 。在中医学称为“面游风”、“面游风毒”、“白屑风” 。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记载:“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 。此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 。本病由于发病部位和损害的轻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区别:①头皮:开始头发可见小片状白屑,状如糠秕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逐渐扩大融合,甚则累及至前额,可见丘疹、渗液、结痂,严重者全头覆盖厚痂,毛发脱落 。②面、耳、耳后及颈:常由头皮蔓延而来,面部以前额、眶上、眼睑、鼻唇沟尤甚 。初起患处发红,迭出粟粒大小丘疹,其色淡红,久则融合,颜色黄红,上覆油腻厚痂,如膏似脂,或津水黄黏,瘙痒不止,眉毛常因搔抓而稀少脱落,鼻唇沟及耳后可有皲裂 。③胡须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皮损发红,可有淡褐色结痂,状似胡须,常称之为须疮;另一种则表现为泛发性红色,白屑较多,可见脓疱,有疤痕形成 。此病常因饮食不节、嗜酒、精神紧张等加重,故病程长久,容易反复 。
【病案举例】
杨某,男,52岁,农民 。1985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头面发痒,脱发脱皮半年多 。查:头发稀疏,于枯,少光泽 。发际内有较多呈油脂性鳞屑,并可见有面积大小不等不规则形发红区 。面、耳后、颈部皮肤粗糙,有大量灰白色糠皮样鳞屑,大者边缘翘起,中心部粘着 。面部间有血性痂皮 。眉毛几乎全无,仅可见极稀疏之细小、柔软、淡黄色毛 。颈后痂皮较多,为血、脓性,并有散在如绿豆样大小疖肿数个,色红,顶端有脓头,个别周围潮红 。舌红荅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上犯,客于肌肤,致血燥失于荣养治则:以疏风清热为主,佐以凉血润燥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荆芥、麻黄、山栀、赤芍、川芎、当归、薄荷、黄芩、苍术、大黄各10g,连翘、生地各15g,丹皮6g,生甘草5g,两剂,服法同上例 。13日三诊:面部热、发痒感均减轻,大便质软,改大黄为7g,芒硝为3g,再一剂,日解稀便二次,改大黄为10g,去芒硝,加苦参10g六剂后,原发红区消失,头面部鳞屑减少,颈后疖肿消失 。前方加胡麻仁30g,去石膏,三剂,面颈部皮色恢复正常,自述完全不痒,仅偶有极短暂之如虫行感 。前方去麻黄、连翘,加僵蚕10g,生首乌20g,再三剂,面部虫行感消失,六剂后,见头发、眉毛有新生,告愈2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脂溢性皮炎医案】按:本方在皮肤科临床运用之辨证要点应是:因风邪所犯,客于皮表,内有蕴热,或有湿存,肺、胃二经受之 。症见:皮肤发疹、或起白皮、瘙痒,大便失常(以干结为主)小便黄短,或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者 。在临床运用时,加减变化重在两组 。①表邪甚或无里实热证者,可酌情减量或去通里之芒硝、大黄 。适当加强解表药物之运用 。②里实热重者,当斟酌用好芒硝、大黄二味,务必以达通泄为是 。对于脉、舌虽无明显里实热提示而大便干或稍干,只要无泻下禁忌者,硝、黄亦为当用之药,尤其是用治项后硬结性毛囊炎,初服之时,硝、黄更是在所必选 。服药期间,应慎起居、节饮食、忌生、冷、硬、不洁及油腻、辛辣,也是很重要的 。
推荐阅读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漆性皮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接触性皮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化妆品皮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药物性皮炎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黄褐斑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痤疮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丹毒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皮肤瘙痒症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玫瑰糠疹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带状疱疹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