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 。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 。
临床表现仅为上腹饱胀、暖气、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 。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本病的惟一手段 。在我国,按 Strickland分类法,B型缩性胃炎为多见,A型萎缩性胃炎很少见,且有一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既有胃窦炎症,又有壁细胞抗体,不能列入上述两个类型,故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分类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1型、A2型、B1型和B2型 。其分型主要根据自身抗体的情兄,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属A型,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属B型 。A型中又分为两个亚型,胃窦无病变者为A1型,胃窦胃体均有病变者为A2型 。B型则根据胃体和胃窦病变的轻重程度分为B型(胃窦病变较胃体重)和B2型(胃体病变较胃窦重或胃体胃窦病变相似者)两个亚型 。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法,人们习惯上仍沿习 Strickland分类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 。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但目前尚缺少满意的疗法,且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状态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本病当属于中医学的“胃痛”范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因病程日久,本病多以虚寒表现为主 。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 。若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发生胃痛 。若是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养也可引起胃痛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脾胃之阴,全赖肾阴之滋养 。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胃失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虚,胃失潘养之胃痛 。
桂枝人参汤乃理中丸加桂枝而成,理中丸温经散寒之功颇着,复得辛温之桂枝,其温经通脉之力益彰 。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桂枝人参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明显的镇痛、止呕、止利作用,对于缓解该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据中医理论随证加减用药,其功实非单纯西药可比 。
【临床应用】
秦玖刚临床治疗观察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显着:所有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2岁,平均(57.1±4.5)岁;病程3~15年,平均(12.1±3.2)年;腺体萎缩轻度9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 。
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7~71岁,平均(55.6士5.2)岁;病程5~16年,平均(10±2.9)年;腺体萎缩轻度8例,中度13例,重度9例 。两者各项临床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P>0.05)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982年全国胃炎会议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以虚寒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清水,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沉细,均行纤维胃镜检查确认并排除恶性病变 。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桂枝人参汤 。方药组成为:桂枝、人参、白术、干姜 。随证加减:阳虚甚者加熟附子、肉桂;气虚者加黄芪、怀山药,兼血瘀者加当归、山甲;气滞者加陈皮、香附;依症状加味,胃痛较甚加元胡、灵脂;呕吐重则加吴茱萸、生姜;纳呆加焦三仙、内金 。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吗叮啉片(西安杨森制药厂生产),1mg/次,3次/天,20d为1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制订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黏膜萎缩改善两个级差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明显减轻,黏膜萎缩轻度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及病理均无改善,为无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
【病案举例】
张某,男,48岁,2000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主诉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6年,加重10d.5年以来每因饮食生冷及情志不遂而诱发,经服某西药可暂时缓解,但其胃脘部胀痛始终未能治愈 。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颜色灰白,皱襞变细,黏膜变薄,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10d前因饮食生冷使病情加重,自服某西药未能缓解,前来求诊刻诊: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胃脘部堵塞感,食欲减退,进食生冷后即感胃脘部胀满不适,神情倦息,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迟 。中医诊为“胃脘痛” 。证属脾胃虚寒,气机郁结 。治宜温中健脾,通调气机 。方用理中汤加减为治:党参15g,白术12g,千姜12g,炙甘草5g,肉桂6g(焗冲),砂仁9g(后下),台乌9g,田七9g,延胡9g,丹参12g,吴茱萸9g,木香9g(后下) 。水煎服,6剂常,体重增加 。经胃镜复查示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基本消失1)欲正后症状明显减轻 。守方加减治疗4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食按:《素问·举痛论》曰:“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因寒邪凝滞,积于中焦,必然会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气机阻滞,而致胃痛 。得该病的患者大多由于脾胃虚寒,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能量代谢降低,消化道及末梢循环不全,胃肠蠕动不足,导致气机停滞而发生胃脘胀痛等症状,故用理中汤调整脾胃功能,促进循环,增强代谢,改善脾胃虚寒的病理状态 。台鸟、木香、砂仁、吴茱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下气降浊,消除胀痛,促进肠道运动 。肉桂温中,且能扩张内脏血管辅助诸药通达全身 。田七、延胡、丹参合用,能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胃黏膜腺体营养供应,使萎缩腺体再生 。此外,田七还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作用 。诸药合用,恰中病机,故病得愈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十二指肠溃疡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变态反应性胃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浅表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食管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便秘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咳血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支气管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支气管哮喘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肺咳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