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加减治麻疹医案

麻疹是由于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皮肤遍发粟粒至绿豆大小玫瑰斑疹或丘疹,伴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怕光、泪水汪汪等全身症状 。本病好发于6个月到5岁儿童,流行于冬春季节 。
中医学对此病早有记载,如《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中记载:“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少食,作渴发烦 。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于肌肉之间 。其形似疥,其色如丹 。”在发病过程中,只要护理得当,出疹顺利,预后较好;若年幼体弱,正气不足,抗病力差,或护理失宜,或邪毒较重可发生“逆证”或“险证”可危及生命 。麻疹“顺证”的治疗,疹前期宜辛凉透表为主;出疹期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透发为辅;收疹期宜清余热、养肺阴、调脾胃以善其后 。
【临床应用】
宁锡海报道应用清解透表汤合白虎汤治疗麻疹逆证32例的体会,该组病例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33岁,最小者3岁 。临床表现:患者一般身热3天以上,体温超过39.5℃,壮热烦躁而神清,口渴欲饮,咳嗽加剧而不气促,咽喉红赤而不肿痛,疹点遍及头面及胸腹(或稀少),色紫舌质红,苔黄,指纹紫黑(或脉洪大) 。治疗以清解透表汤合白虎汤:葛根、升麻、紫草根、桑叶、菊花、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粳米、生地黄、甘草 。药量按患者年龄及体质而定,每天煮服1剂,分2次(相隔6h)服用,连服2天 。疹回期,用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结果:32例患者病情按麻疹的病程“见形”、“疹回期”的最后两个阶段痊愈 。未出现并发症 。
按:①此方此法治疗麻疹只适用形期逆证的开端(疹前期应“麻宜发表透为先,形出毒解便无忧” 。出现逆证的肺炎、喉炎、脑炎等病变,应迅速中西医急救治疗) 。正如《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使毒尽达于肌表 。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 。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②白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能治表里 。《医宗金鉴·删补各医方论》:“盖阳明胃,外主肌肉,虽有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能治也” 。脾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邪气分,疹点出现全身达于四末,麻诊见形如有逆证的苗头 。白虎汤配合清解透表汤加减治疗,既能把“麻毒”从表而透,又能凉血清气分之热,不致邪热内陷气营,而出现险凶的逆证 。③遵循古医书“麻为阳毒”、按照“热者清之”的治疗原则 。在麻疹见形期,发现有逆证的兆头时,使用清解透表汤合白虎汤加减治疗,能把麻疹逆证肺炎、喉炎、脑炎等变证扼杀在萌芽之前,收到很满意的效果,并没有“苦寒遏邪”之弊 。
【病案举例】
一重症患儿,女,3岁 。正值8月间气温甚高时出麻,透疹前3天持续发热38.5~39℃ 。表现嗜睡兼烦躁、拒乳 。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给予青霉素40万U肌注,2次/天 。到第四天中午,突然高热达41℃ 。神志昏迷,周身赤如云团而略呈紫暗,鼻煽气促,两肺可闻及广泛干湿性啰音 。遂改用四环素、红霉素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滴;以50%乙醇擦浴;肌注安乃近等治疗,用药后症情有增无减 。当时又无给氧条件,病情十分凶险 。遂投以大剂量白虎汤,处方:生石膏30g,肥知母10g,生甘草5g,粳米1撮煎成约200ml,嘱少量频喂以防呕吐 。约喂服了一半,时过40min左右,患儿神志逐渐转清,赤如云之团块明显消退,呼吸平稳,后以清润解毒法治愈出院 。
【白虎汤加减治麻疹医案】按:本例系麻疹逆证,病情凶险,肺胃实热显然 。白虎汤属辛凉重剂,用于本症的抢救当属首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