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加减治小儿夏季热医案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尤以1~2岁的小儿发病最多,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症状 。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其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六月、七月、八月,秋凉后多自行消退 。发热一般在38℃以上,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病程长者可达3个月,甚至更长 。
中医认为小儿夏季热与小儿生理的特殊性有关,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且肾气不足,脾气未充,正气虚弱,故不耐盛夏炎热之消灼而发病,暑气蕴遏肺胃,熏灼皮毛,腠理闭塞,耗气伤津,致阳明气分实热 。
【临床应用】
陈子昂治疗15例夏季热患儿,年龄7个月~5岁;男8例,女7例 。首次发病10例,第二次或以上5例治以白虎汤加味 。药物组成:生石膏(先煎)、粳米(先煎)、狗肝菜(鲜)各15g,知母、蝉蜕(后下)、甘草、黄芩、西洋参各4g,淡竹叶6g,鲜生地黄10g,白薇3g 。每天1剂,先以清水将粳米煮熟,去米,再加其他药,煎至约50ml,必要时再煲原药渣煎至约30ml加减:若热重不退,加大黄3g,金银花8g,连翘5g;口烦躁不安加西瓜翠衣6g,莲子7g,北沙参8g;口渴多饮多尿者加天花粉4g;便结纳呆加生大黄3g,生山楂8g;乏力倦息,精神不振加太子参8g;低热绵缠不断去石膏、知母,加地骨皮9g,银柴胡6g 。治疗结果: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86.6% 。
王占魁等10治疗200例夏季热患儿,男83例,女117例;其中体温37.5~38.9℃者152例,39℃以上者48例;小于1岁者63例,1~2岁者89例,2~3岁者48例;合并有肠炎、支气管炎等感染者75例,无合并症者125例 。方药组成:生石膏50g,知母5g,地骨皮15g,柴胡8g,薄荷、青蒿各10g,甘草6g,鲜荷叶1片 。有食滞者加大黄炭3g;合并支气管炎者加芦根12g;合并急性肠炎者加山楂15g,川黄连3g 。每日1剂,煎药代茶频服 。结果:服药3天内退热者126例,5天后退热者65例,无效9例 。
【病案举例】
(1)张某,男,1岁4个月 。1995年夏初诊素体虚弱,入夏以来,发热不退近月余,曾用抗生素、退热药等治疗,效果欠佳诊见:面色苍白无华,神疲体倦,皮肤灼热,手足心热,T39.2℃,口渴频饮无汗,纳呆便结,尿多而频,舌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红 。诊断:小儿夏季热,证属暑伤肺胃 。治以清热益气,养阴生津 。
白虎汤加味:生石膏(先煎)、粳米(先煎)、狗肝菜(鲜)各15g,知母、蝉蜕(后下)、甘草、黄芩、西洋参各4g,淡竹叶6g,鲜生地黄10g,白薇3g 。水煎服,3剂 。
二诊:皮肤手足心已不感灼热,频饮、多尿有所改善,体温早晚37.9℃,午后仍38.5℃ 。原方减去石膏、黄芩,加地骨皮9g,玄参4.5g,再服5剂 。
三诊:面色红润,胃纳尚可,舌淡、苔薄偶有低热,二诊方去狗肝菜、蝉蜕,加太子参10g,黄芪8g,5剂 。药后患儿精神食欲良好,停药后,嘱其家属用崩大碗(鲜)15g,煲猪骨或单清蒸饮服,后经随访已愈,未再发热 。
按:方中以石膏清阳明气分邪热,辅以知母清热养阴,石膏配知母则加强清热除烦作用,佐以黄芩、狗肝菜清肺胃之热;甘草、粳米和胃养阴;生地黄凉血养阴;白薇凉血善退虚热;蝉蜕善于定惊解痉;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故用此方能获较好疗效 。
(2)黎某,女,1岁7个月 。1994年7月日初诊患儿持续发热已40余天,体温在37.8~38.7℃间,曾在某院住院治疗15天,热仍不退,后来我科求治 。来诊时体温38.3℃,精神尚好,饮食、二便、睡眠如常,咽部稍充血,口唇干,结核菌素试验及肺部线检,,
查,未发现结核病,肥达反应(-),血常规检查,除白细胞偏高外,无异常 。用白虎汤加味 。处方:生石膏50g,知母5g,薄荷10g,白芍、柴胡各8g,地骨皮12g,青蒿、鳖甲各6g,鲜荷叶1片 。3剂,水煎频服 。患儿服第2剂时,体温降至37.2℃,第3剂后体温渐降至36.7~36.9℃,继续调治 。追访无复发
【白虎汤加减治小儿夏季热医案】按:治以白虎汤加荷叶清暑热,益胃生津,青蒿、薄荷透热解表,柴胡、地骨皮清其余热,诸药共奏其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