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治肩周炎医案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男女皆可罹患 。
本病用针灸、理疗等外治可获近效,但容易复发,如用桂枝汤之滋阴和阳,佐以活血温阳之类,临床疗效更为巩固 。
【临床应用】
1.柴进以桂枝汤为基础方治肩周炎,汗多者加黄芪,肩臂手麻木者加当归、川芎、夜交藤、桑枝肩颈疼痛发硬者加葛根、姜黄,治疗23例,年龄为35~80岁病程2个月~10年 。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一般服药3剂开始见效,疗程均在半月之内 。
2.刘青以加味桂枝汤治疗肩周炎30例 。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月 。本组病例均经过线摄片排除化脓性肩关节炎肩关节结核及肩关节肿瘤等病 。以加味桂枝汤为基本方处方:桂枝、大枣、姜黄、羌活各15g,生姜、甘草各10g,白芍、桑枝各30g辨证加减:痛甚者加蜈蚣2条,全虫6g;疼痛向项背或前臂、上臂放射者加海桐皮、威灵仙各15g 。每日1剂,取水煎汤300ml,分3次服,每次口服100ml 。治疗结果:本组30例中,痊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20例,占66;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8例,占27%;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2例,占7%;总有效率93% 。
3.杨延龄用本方加生草乌6g,白酒浸3天后,每晚临睡前服药酒10ml,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4.陈振隆以桂枝汤加味治疗肩周炎120例 。其中男89例,女31例;年龄38~65岁;单左肩25例单右肩85例,双肩并发10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5年 。痛点以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峰下滑囊和冈上、冈下肌附着点最为明显 。处方:细辛、姜黄各10g,桂枝、甘草各6g,白芥子12g,白芍30,蜈蚣3条,茯苓20g 。辨证加减:寒痛者加制川乌、麻黄,甚者加重:、;
细辛至20g;背痛者加羌活、吴茱萸;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首乌;筋挛者加木瓜;阴虚去细辛,加女贞子;湿重加制、 。
半夏;气滞加香附子;血瘀加丹参、桃仁、川芎、三棱;阴虚有热者去桂枝、细辛、加桑枝、地龙、葛根 。每日1剂,水煎服 。
10日为1疗程,3个疗程后不见效者为无效 。凡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者配合推拿、按摩、拔火罐,或作自我功能锻炼:摇肩、伸旋转肩关节、摸墙、搭肩或引体向上等运动 。治疗结果:120痊愈(患肩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正常,半年内无复发)82例,显效(患肩治愈后半年内偶有复发,肩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能坚持正常工作)24例,好转(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范围比治疗前增大,仍未达到健康人范围)14例 。
【病案举例】
1.李某,男,53岁 。1992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自述5天前睡觉时肩部外露,晨起即感右肩剧痛且放散至右项背,肩部抬举困难,曾在某医院做“封闭”治疗无效 。近2天来疼痛加剧,即来我科求治 。查:痛苦面容,患肩肱三头肌间沟及肩后小圆肌等处有明显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及内旋运动严重受限,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Ⅹ线摄片示:右肩关节未见异常 。诊断为右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诊为痹证 。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盖因机体气血转虚,肝肾日渐亏损,筋骨肌肉失于精血涵养 。加之患者调养失当,或睡卧当风,或外伤,或劳损,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搏击于营卫之间,导致经络受阻,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 。本病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 。治当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为主,兼利血脉 。处方:桂枝、羌活、大枣、姜黄、威灵仙各15g,甘草、生姜各10g,蜈蚣2条,桑枝30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服药3剂后,痛大减,肩关节运动明显改善,上方去蜈蚣,加海桐皮15g,川芎10g,继服4剂,疼痛消失,肩部可随意活动 。随访3个月,未复发 。
2.陈某,女性,48岁,职员 。1999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素有慢性胃炎病史,体质较弱 。近一年来,左肩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如刀割状,疼痛于夜间更重,已影响梳头、穿衣 。经数家医院内服西药、外敷膏药,疼痛时重时轻,患者远来要求服中药 。望之面色白,精神倦怠,诊之舌质淡苔白,切脉沉细无力 。检查左肩部压痛点较多,主动、被动地作上臂外展,内、外旋方向活动均受限制 。辨证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痹阻经络 。
治宜温阳益气,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处方:桂枝10g,白芍15g,干姜9g,大枣7枚,党参24g,黄芪30g,熟附片15g(先煎),全当归12g,甘草6g,威灵仙10g,地龙干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用3剂疼痛有所缓解,处方中加入桑寄生10g,又服10剂后疼痛止,活动度增加,原方略作加减继服2月,肩部活动自如而告痊愈 。
3.曾某,男、46岁 。1994年10月10日初诊患者右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3个月,夜间较甚 。患者5年前曾有右肩关节脱位,经复位治愈,3个月前开始右肩酸痛,在本单位卫生所治疗,暂时缓解痛止,但近日来右肩关节酸痛加重,且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检查:右手臂上举约120°,外展约60°,后伸约30°肱二头肌腱长头、三角肌后缘、肩胛内缘均有压痛,或受寒时酸痛加重,舌淡黯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润,脉沉细涩 。本案形成是由于患者气血衰退,营卫虚弱,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以至筋脉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瘀血与痰湿胶结,致筋膜黏连,筋腱不利,活动受限 。入夜寒气较重,或转寒季节,天阴欲雨,肩部外露易于受寒凉湿邪所侵,寒则血运减弱而酸痛,痛延日久,肌肉失养可导致萎缩 。治宜补益气血,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细辛、姜黄、羌活、制川乌各10g,白芥子12g,蜈蚣3条,黄芪15g,茯苓20g,桂枝、炙甘草各6g,白芍30g以上方加减,共服25剂,配合推拿,月余而愈 。1996年10月随访,2年未见复发 。
【桂枝汤加减治肩周炎医案】按语:以桂枝汤为主,温阳益气;加细辛以温阳散寒止痛;姜黄活血通络;蜈蚣祛风通络治痹;桂枝合羌活引诸药至肩臂部;白芥子善除腠理膜内之痰,对治疗肌膜、筋膜黏连有独到之妙用 。方中重用细辛有祛寒止痛的作用,细辛小剂量(1~3g)为发表,中剂量(4~10)为温经通络,大剂量(10~30g)为散寒止痛 。治疗肩周炎,细辛用10~20g为宜,少于10g则力微,大于20g则有时出现口苦咽干、心率加快或虚脱等,临证宜审慎 。
4.何某,女,50岁 。左肩关节痛2年余 。曾到某医院诊治,诊为肩周炎,以中西药及针灸理疗等法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月症状加重来诊 。刻诊:患者左肩痛,抬举困难,活动受限,伴头晕、恶风,无发热、咳嗽,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为劳伤日久,复感寒邪血瘀阻络 。治宜散寒通经,养血通络 。处方:桂枝、白芍各15g,当归、熟附子各10g,大枣5枚,炙甘草6g,生姜3片,蜈蚣3条 。每日1剂,水煎,分服 。连服5剂,诸症减轻 。药已对症,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5剂,诸症皆除 。时值寒冷季节,嘱患者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常服以巩固疗效 。
按语:方中以桂枝、生姜、熟附子、炙甘草温散寒邪止痛;当归、大枣、白芍调补气血,气血旺盛则加强散寒作用;蜈蚣走窜祛风通络 。该方桂枝一药还可作为引经药,正如《药品化义》
云:“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主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各药相伍,药中病机,故疗效颇佳 。
5.吴某,女,51岁,家庭妇女 。1979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左肩疼痛,不能抬举,手不能上头不能后反,遇寒则痛剧,经用针灸、理疗3个月余,能缓解症状,但遇寒冷阴雨气候,则疼痛复发增剧,脉缓略弦,舌苔白润证属风寒外袭,血脉痹阻 。治宜解表祛邪,温经通络 。处方:桂枝6g,桑枝15g,白芍10g,姜黄10g,制川乌6g,当归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服5剂后疼痛缓解,继服20余剂,临床痊愈 。
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经常来诊,2年余肩周炎未复发 。
6.丁某,男,56岁 。曾有肩周炎病史,近二日不明原因右肩疼痛,局部恶寒,外展、上举等活动受限,右肩有明显压痛点,诊为肩周炎 。证属风寒滞络,气血不通 。治当祛邪解表,活血通络 。处方: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生黄芪15g,葛根15g,甘草5g,羌活10g,秦艽10g,姜黄10g,当归10g,地龙10g,鸡血藤15g服3剂疼痛减轻,再3剂外展、上举等活动较自如,连服12剂痛止,肩关节活动如常 。
按语:桂枝汤剖而析之,可视为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的合方,加用生姜、大枣而成 。桂枝甘草汤通络散寒,并偏走上肢;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可用治风寒之邪,或风寒湿邪侵犯上肢经络阴寒拘挛之痹痛证 。临证可加用一些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羌活、秦艽、川芎、当归、姜黄等增强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