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眼睑带状疱疹医案

眼睑带状疱疹主要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或其某一主支发生病毒急性感染而致 。常发生在体弱之老年人 。按病因分为流行型(病毒性)和症状型两类 。发病前有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 , 如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 , 数日后 , 则在病区出现剧烈的神经疼痛 , 且有怕光、流泪、皮肤红肿等症状 。眼睑皮肤上形成群集性透明小水疱 , 呈带状排列 , 继则混浊形成脓疱 , 破溃糜烂 , 终则干燥结痂 , 一般病程约2周 , 脱痂后 , 留下色素沉着之浅在瘢痕 。有些病例疱疹化脓形成深层溃疡 , 合并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 , 痊愈后留下永久性瘢痕 。有时可以在疱疹周围出血 , 或在眼睑深部形成睑板炎 。可伴发角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 。
本病属中医“风赤疮痍”范畴 , 多由脾经湿热 , 外感风邪 , 风热之邪循经上犯胞睑 。治疗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治其表 , 以清热解毒、散瘀除湿治其本 。经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具有很好的抗炎抗病毒作用 , 并可减少炎性渗出 , 故应用本方是治疗此病的可靠途径之一 。
【病案举例】
杨氏应用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加外敷 , 治疗眼睑带状疱疹97例 ,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9例中男31例 , 女18例 。
年龄最小16岁 , 最大62岁 , 平均34.5岁 , 病程36天 , 平均3.2天 , 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者41例 , 第二支受累者8例 , 右眼患病29例 , 左眼患病20例 , 49例中并发浅层角膜炎1例 , 虹膜睫状体炎1例 。对照组48例中男32例 , 女16例 , 年龄最小15岁 , 最大64岁 , 平均33.8岁 , 病程3~7天 , 平均3.5天 。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39例 , 第二支受累9例 , 右眼患者30例 , 左眼患者18例 , 48例中并发浅层角膜炎2例 , 两组患者皮损形态均为丘疹、丘疮疹或水疱 。局部红肿热痛感 , 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和纳呆等症 。
治疗方法:观察组:用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外敷 。组方:黄连3g , 炒黄芩、黄柏、炒山栀、炒白术、红花各10g , 木通、川芎各6g , 车前子(包煎) , 龙胆草8g 。每日1剂 , 煎汤 , 头二汁内服 , 第三汁过滤后加入冰片1g , 做患处湿热敷 , 每日3次 , 每次30min对并发浅层角膜炎患者 , 在中药方中加入谷精草20g , 木贼草、蝉蜕、密蒙花各10g 。同时予病毒唑、疱疹净和氯霉素滴眼液点患眼 , 每日4次 , 有1例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则加用%阿托品滴眼液点眼 , 每日2次 , 充分扩瞳;地塞米松及氯霉素滴眼液点患眼 , 每日4次 。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 , 每日3次口服 。对照组:全部用西药治疗 , 病毒唑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 , 维生素B100mg , B2500g肌注 , 每日1次 , 泼尼松5mg , 每日3次口服;炉甘石洗剂外擦 , 每日3次 。皮损干燥或结痂者加用红霉素眼膏外涂 , 每日3次 。并发角膜炎者给予病毒唑、疱疹净和氯霉素滴眼液点眼 , 每日4次 。
结果:观察组痊愈40例 , 占81.6%;有效9例 , 占18.4% 。对照组痊愈14例 , 占29.2%;有效14例 , 占70.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疼痛减轻情况:观察组疼痛当日减轻者28例 , 2~3天内减轻者19例 , 4~5天内减轻者2例 , 平均1.8天;对照组疼痛当日减轻者11例 , 2~3天内减轻者18例 , 45天内减轻者12例 , 6~7天内减轻者7例 , 平均3.9天 , 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皮损变化情况:经治疗观察组患者2~3天后疱疹开始萎缩 , 5~7天干枯结痂 , 9~10天开始脱痂 , 病程平均8.8天;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5天疱疹开始萎缩 , 8~10天干枯结痂 , 11~15天开始脱痂 , 病程平均13.6天 , 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眼睑带状疱疹医案】按: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脾经湿热蕴结 , 复感风热毒邪 , 痹阻经络 , 气血运行不畅 , 郁于眼睑肌表而发病 , 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主 , 因此 , 选用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 , 内服以清热解毒、散瘀除湿以治其本 。煎汤取汁再加冰片 , 局部热敷为外治 , 以清热血、散瘀止痛 , 药力直接作用于创面 , 扩张血管 , 活血化瘀 , 促进红肿消退 , 渗液吸收 。内治外治相结合充分发挥药效 , 增进了疗效 。用本法治疗眼脸带状疱疹对于缩短病程 , 减轻症状有着积极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