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舌下腺囊肿医案
舌下腺囊肿为舌下腺导管远端部分堵塞后扩张和导管破裂黏液外漏周围组织间隙而形成的囊肿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囊肿位于口底一侧黏膜下,呈淡蓝色肿物,囊壁薄,质地柔软较大舌下腺囊肿可穿入下颌舌骨肌进入颏下区,也可波及对侧口底 。囊肿可因创伤而破溃,流出黏稠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部肿胀疼痛,影响进食 。
舌下腺囊肿属中医“舌下痰包”范畴 。其病因病机主要为火、痰、瘀所致 。多由饮食劳倦伤脾,运化失常,津液停聚,痰浊内生,复因邪热外犯,火挟痰湿循经流注舌下而发病;或肺脾胃三脏功能失调,火热内灼,津液输布运行障碍,聚而生湿成痰,痰饮乘火流行,凝聚与舌下而致病;或情志不遂,肝气郁而不舒,气血流通不畅,导致气滞血瘀,阻塞腺管而发病 。其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 。
【病案举例】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舌下腺囊肿医案】杨某某,女,67岁,因舌下包块反复发作3个多月就诊 。患者于3个月前不明原因舌下长包块,逐日增大,影响发音及进食,曾到当地医院诊治,经穿刺放液后包块缩小,2~3天后又渐起,虽经中西药物治疗,终不见好,并疑为“舌癌”,且建议放疗,患者不愿,遂来我科诊治 。检查:舌下黏膜呈紫蓝色肿块,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其破溃处挤压有淡黄色带血液体流出,伴口臭,神疲乏力,烦躁易怒,纳少,溲黄,便干,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黄而腻,脉细弦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30g/L,wC:10.1×10L西医诊断:舌下腺囊肿 。中医诊断:痰包(肝郁脾虚兼湿热),治疗方药如下:黄连6g,黄芩6g,黄柏6g,栀子10g,生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茯芩15g,牛膝10g,山豆根6g,野菊花10g,甘草6g,3剂,日1剂,分3次服 。
服药1天后,患者感口内舒适,服3剂后,口臭减轻 。纳食渐佳,原方再进3剂,患者明显感到舌下包块缩小,心情好转 。复查血常规正常范围,患者不愿服西药,故仍以中药维持 。带药5剂回当地,随访4月舌下腺囊肿未复发 。
按:本例患者舌下黏膜呈紫蓝色肿块,扪之柔软有波动感,伴口臭,神疲乏力,烦躁易怒,纳少,溲黄,便干,苔黄而腻,脉细弦,为痰包(肝郁脾虚兼湿热),故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一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二则可消肿排脓,促进囊肿消退 。作用于本病效果明显 。
罗某某,男性,40岁,农民,因舌下包块2月就诊 。患者于2月前因吃酒及火锅后,舌下起疱,自用针挑破未愈,舌下黏膜渐肿胀,包块逐日增大,曾在某院治疗,每放液后,包块缩小,2~3天后又渐起,虽经抗生素等(药物及剂量不详)治疗,仍未控制,而来我科诊治 。检查:舌下黏膜呈淡紫色肿块柔软有波动感,口臭,纳食二便尚调,舌红苔黄,脉弦 。血、尿常规正常范围 。停用一切西药,以黄连解毒汤为主治疗,治疗方药如下:黄连6g,黄芩6g,黄柏6g,栀子10g,生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茯芩15g,牛膝10g,山豆根6g,野菊花10g,甘草6g 。日1剂,分3次服 。5剂后,舌下包块消除,口臭消失,病员大喜再进原方5剂,病愈 。随访半年未复发3 。
按:本例舌下腺囊肿由外因所致,经西医抗生素治疗未果,结合患者症、舌、脉,辨证施治 。故以黄连解毒汤为主方加减治疗,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小肠膀胱而出“四黄”清泄上中下三焦湿毒,辅以托里排脓,清热利咽,健脾益气之品,故药后效佳,实验研究:黄连解毒汤能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感染所致小鼠的死亡率,抑制动物体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对低氧性脑障碍有显着保护作用,防止实验性溃疡的发展,并有对溃疡促进愈合的效果 。
推荐阅读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舌癌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单纯疱疹病毒性点状角膜炎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漏睛疮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眼睑带状疱疹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睑缘炎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春季性结膜炎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急性扁桃体炎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疱疹性咽峡炎医案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鼻腔粘连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