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颈部淋巴结结核医案

颈部淋巴结结核属中医学“瘰疬”范畴 。该病常因情志不畅 , 肝气郁结 , 气滞伤脾 , 以致脾失健运 , 痰湿内生 , 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湿化热 , 或肝郁化火 , 下烁肾阴 , 热胜肉腐成脓 , 或脓水淋漓 , 耗伤气血 , 渐成虚证;亦可因肺肾阴亏 , 以致阴亏火旺 , 肺津不能输布 , 灼津为痰 , 痰火凝结 , 结于颈项 。西医学认为该病大多由结核杆菌经扁桃体、龋齿侵人 , 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的结核病变 , 但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时 , 才能引起发病 , 病期常为1~3月或更长 。
临床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 颈部一侧或两侧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 , 一般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 。初期 , 肿大的淋巴结较硬 , 无痛 , 可推动 。病变继续发展 , 发生淋巴结周围炎 , 使淋巴结与皮肤和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各个淋巴结也可相互粘连 , 融合成团 , 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 。晚期 , 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 , 形成寒性脓肿 。脓肿破溃后 , 流出豆渣样或稀米汤样脓液 , 最后形成一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溃疡边缘皮肤暗红潜行 , 肉芽组织苍白、水肿 。上述不同阶段的病变 , 可同时出现于同一病人的各个淋巴结 。
病人抗病能力增强和经过恰当治疗后 , 淋巴结的结核病变可停止发展而钙化 。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由于该病初期常见颈部结块肿大如豆 , 孤立或呈串珠状 , 质地坚实 , 推之活动 , 不热不痛 , 肤色正常 , 全身症状不明显 , 辨证分型多属气滞痰凝 ,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
【临床应用】
李氏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治疗瘰疬初起23例 , 治疗方法:基本中药方:柴胡12g , 半夏6g , 黄芩9g , 当归10g , 赤芍9g , 白芍6g , 夏枯草9g , 茯苓12g , 海藻9g , 陈皮6g肝火偏旺者 , 加生栀子9g 。治疗结果:治愈10例(占43.%) , 有效11例(占47.8%) , 无效2例(占8.7%) , 总有效率91.3% 。
【病案举例】
1.李某 , 男 , 45岁 , 1994年5月4日初诊 。患者发热1月余 , 右侧颈部及腋下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肿和乒乓球大小包块 , 曾在某职工医院抗炎治疗1月余无效 。胸部X线摄片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患者因惧怕穿刺检查而求诊于中医 。诊见:午后发热(体温38℃) , 右颈部可触及2个蚕豆大小淋巴结肿 , 质中 , 光滑 , 边缘清楚 , 无明显压痛;右腋下可触及乒乓球大小包块 , 质中 , 光滑 , 边缘清楚 , 稍有压痛 , 伴头昏 , 神软乏力 , 食欲不振 , 形体消瘦 , 稍咳 , 咯痰不爽 , 二便尚可 , 舌淡红、苔薄黄 , 脉细数 。据证辨为邪阻少阳 , 枢机不利 , 水道不行 , 聚湿成痰 。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黄芩、浙贝母、僵蚕各10g , 生晒参、夏枯草、猫爪草、葛根各15g , 橘核30g(捣碎 , 水浸3分钟后再入药) , 甘草5g , 大枣3枚 , 生姜片 。7剂 , 每日1剂 , 水煎服再诊时发热减轻(体温37.4℃左右) , 舌脉同前 。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 , 体温恢复正常 , 颈部淋巴结及腋下包块已见缩小 , 以此方出入治疗3月余腋下包块及颈部淋巴结肿完全消失
按:《圣济总录·痰饮》云“三焦者 , 水谷之道路 , 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气涩 , 脉道闭塞 , 则水饮停滞 , 不得宣行 , 聚成痰饮 。”
胆与三焦经脉相连 , 邪入少阳 , 三焦为之阻滞水道不利 , 聚湿成痰 。
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 疏利三焦 , 调达气机 , 加猫爪草、夏枯草、浙贝母、橘核等清热化痰散结而获良效 。
2.谢某 , 女 , 46岁 , 1996年3月初诊 。左颈部有一红枣大肿物4月余 。主诉4月前因心情不畅 , 经常生闷气 , 后发现颈部有如花生米大的肿物 , 曾多处求医治疗无效 , 逐渐出现下午低热 , 周身无力 , 时有咽部不适之感 。触诊:左颈部结节推之活动自如 , 边缘整齐 。查血常规淋巴细胞较高 。X光拍片双肺未发现结核病灶 。经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症见体质消瘦 , 面色潮红 , 舌质红苔薄黄 , 脉细数 。中医诊断瘰疠 , 西医诊断颈部淋巴结核 。治以舒肝解郁 , 行气散结 。药用小柴胡汤加枳实10g、夏枯草15g、玄参18g、大贝15g、猫爪草20g等 。
【小柴胡汤加减治颈部淋巴结结核医案】患者服药5剂后症状减轻 , 自觉下午低烧消失周身比原来有力 , 后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加减 , 共服药30余剂肿块消失 , 随访2年 , 未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