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五 , 打开降落伞 , 缓冲着陆 。 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后的速度很高 , 空气阻力大于重力 , 返回舱自然减速 。 当距离地面15km时 , 空气阻力和舱体重力相当 , 速度降为200米/秒左右 。 继续下降到10km左右时 , 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不能一次性打开 , 否则冲击力过大会导致航天员产生不适感) 。 降落伞采用特殊材质 , 完全张开的伞面可达1200平方米 , 能将返回舱的速度控制在15米/秒左右 。
15米/秒的降落速度对航天员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 不过不必担心 , 因为返回舱还配备了先进的减速缓冲系统 , 气囊缓冲、机械式缓冲、着陆反推主动缓冲都将发挥作用 。 在距离地面1米时 , 返回舱的反推发动机启动 , 最终的落地速度只有2米/秒左右 , 足以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 。
地面搜救是如何开展的?从直播中我们可以看到 , 本次返回任务有两大亮点 , 一是“快” , 二是“准” 。 东风着陆场面积这么大 , 搜救队又是如何实现精准搜救的呢?关键就在“定位”上 。
按照既定的返回程序 , 地面工作人员已提前确定了返回舱的大致着落点 。 据介绍 , 本次神十三返回舱的预计瞄准点在额济纳旗区域内 , 锁定范围为36km×36km 。 为实现落点的精准预测 , 指挥中心多次发布了不同阶段的落点预报 , 目标位置在不断地矫正、更新中 。
可能很多人要问了 , 返回舱落点的大致位置是如何提前确定的呢?这主要是基于返回弹道的轨迹计算得出的 , 预计落点与实际落点的距离可精确到数百米的范围内(神十二的返回精度为695.5米) 。 返回舱开伞后会受到风力的影响 , 这也给预测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 但总体而言 , 返回舱开伞后即处于可目视状态 , 基本能做到“舱落人到” 。
其次 , 地面搜救队伍的定位也非常重要 。 为迎接三位宇航员平安归来 , 搜救队提前在东风着陆场部署了上百台车辆 , 包括“猛士”搜索车、指挥车、吊车和运输车等等;搜救分队多达11个 , 另配备了5架直升机 , 1架固定翼飞机 , 极大地开阔了空中视野 , 全面提高了协同搜索能力 。
北斗导航系统是地面搜救的一大“功臣” 。 在本次返回搜救任务中 , 各个搜救单元加装有通信型北斗终端 , 可利用RDSS定位服务发送自身位置 。 搜救力量的位置信息可实时转发给参试单位 , 最终详细展示搜救行动的进行态势 。 此外 , 北斗二号系统还具有短报文功能 , 可将返回舱的预报落点、实时弹道数据等信息发送给搜救人员 , 从而精准引导搜救力量向落点集结 。
所以 , 尽管东风着陆场的面积有上万多平方公里 , 地形地貌复杂 , 但通过提前确定返回区域、集结陆空搜救力量 , 指挥中心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追踪返回舱的下降动态 , 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
航天员出舱后的再适应神舟十三号的三名乘员创下了多项纪录 , 其中一项就是在轨停留时间比之前大幅延长 , 达到了180余天 。
在太空中 , 航天员的肌肉长期处于微重力状态 , 骨骼肌缺乏锻炼 , 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质量流失 。 相关研究表明 , 航天员每在轨一个月 , 骨密度的平均丢失率约为1%~2% , 180天的“出差”无疑会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 。
要注意的是 , 本次的“快速返回方案”在国内尚属首次 , 航天员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返回地面 , 其间要经历剧烈震动、高噪音等恶劣条件 , 出现不适感在所难免 。 所以在返回地面后 , 航天员还需要一定的休息时间(30~40分钟) , 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
本次返回舱以直立姿态落地 , 客观上有利于航天员的适应和恢复 。 在舱内适应期间 , 地面的医生首先进入返回舱 , 为航天员进行初步的身体检查 。 检查完成后 , 航天员在搜救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出舱 。
出舱后的航天员还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站立或行走 , 而是呈仰卧位姿态 。 背后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长期的太空作业会导致人体立位耐力下降 , 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腿部肌肉乏力 , 很难保持直立;二是因为航天员穿有沉重的航天服 , 负荷较大 , 仰卧位静躺能有效克服重力 。
根据神舟十二号乘组的情况来看 , 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还需要进行后续的身体疗养 , 隔离期分为医学隔离期(约14~22天)、医学疗养期(20~30天)以及恢复疗养期(约为3个月) 。 总体算下来 , 航天员完全恢复大约需要4~5个月的时间 。
推荐阅读
- 神舟十三号返回,天宫空间站何时完工?只需不到9个月时间
- 《Science》强大而快速的水凝胶执行器!
- 感觉良好三人组,太空出差183天,今天返回地球
- 神十三即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 或许仅需4-6个小时便可返回地球
- 神舟十三号经典时刻!
- 神十三即将返回!空间站组合体仅剩两舱,天舟三号什么时候撤离?
- 我国航天员需严格选拔,马斯克却能让70岁老人上天,是它更先进吗
- 生物神经元具有精细复杂的形态结构,可以有多种膜电位和离子通道
-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