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文章图片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文章图片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文章图片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文章图片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文章图片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文章图片


神舟十三号飞船回家了 , 陆地降落 , 坐车返程 。 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个人组成的“太空宇航小组” , 在天宫住了183天 , 带着太空驻留时间的最高纪录 , 并赶回来吃午饭了 , 午饭吃的是面条 。

东北硬汉翟志刚:我就好这一口 , 惦记半年了 , 排骨手擀面!
山东姑娘王亚平:太空里可抓不到虾 , 我要吃海鲜对虾手擀面条!
湖南帅哥叶光富:我回来啦 , 我的米线——湖南辣肥肠米线!
聊完吃的 , 还得聊一个问题 , 中国航天员回家时所“乘坐”的返回舱为什么每次都在陆地上降落?有心人都可以看出一个现象 , 返回舱在接触地面的瞬间会‘蹦’出一团浓沙尘 , 3吨重的舱体加上那么大的降落伞 , 能‘砸’出这么大的力量 , 那宇航员会不会被撞伤?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但其实如果我们把观察角度换一换 , 实际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 我们会从扬起的尘沙中看到几缕“火光”!没错 , 真的是火 , 但不是砸出来的 , 而是反推器的动力之火 , 在距离地面一米的极限距离时 , 瞬间启动 , 瞬间将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降低到2米/秒 。

怎么算出来的?很复杂吗?不 , 技术是很复杂 , 但转化到最后的数字上就很好理解 , 神舟十三号的主降落伞是世界上最大的降落伞 , 展开的圆周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 , 而重量却不到200斤 , 没错 , 不到两袋100斤大米的重量 。

返回舱是3吨重 , 宇航员的身体重量可以忽略不计 , 而这个时候的整体下降速度是10米/秒左右 , 换算成车速的概念就是28.8~36公里/小时 , 这是降落伞能起到的最大缓降滞撑力 , 不过我们可以想一下 , 开着车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到丝毫不动的一面墙上 , 冲击力所造成的伤害性也是非常大的 , 坚硬的大地 , 与更坚硬的返回舱 , 二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变形类缓冲空间 。

这就需要再提供额外一个力 , 反推力 , 在有限的燃料支持下 , 越低越好 , 才能发挥到反推引擎动力的最大推力 , 瞬间爆发值要至少达到返回舱的双倍 , 才能得到更好的瞬间反重力条件 , 而在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底部周围有4台反推发动机 , 每台发动机可产生大约3吨的推理 , 4台反推发动机瞬间消耗掉所有的有限固定燃料 。

但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 , 就这一瞬间的反推力爆发 , 可以在仅仅距离地面1米的高度时 , 将3盾重的返回舱的下落速度“推回”到2米/秒左右 , 基本与一个人类从一台大型SVU汽车上蹦下来的速度与冲击没有区别 。 在这种力度之下 , 有着返回舱坚硬的外壳保护 , 宇航员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 只不过从10米/秒的速度突然定格到2米/秒的瞬间 , 就像是一部超快的电梯突然卡住的感觉 , 但厚重的宇航服与舱内特殊的设计 , 工程师们早就把这个我们能联想到的冲击完全化解掉了 。

最终 , 我们的3名宇航员快乐的出舱了 , 身体方面的状态比上一次执行太空任务的宇航员小组还要棒 , 这种技术的精进带给宇航员的也是回家的安心 , 他们脸上的乐观与阳光也是14亿人的内心的欣慰与欣喜 。
而反推器的原理 , 我们可以了解几个数值就知道这项技术多么的“高精尖”了 , 看到返回舱底部周围的小黑窟窿了吗?辅助激光测距敏感的加持 , 可让返回舱达到6厘米的测距精度 , 想一想 , 6厘米!实在了不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