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采眼中,道德是人类生命本能,或者说是人类生命的感性冲动


在尼采眼中,道德是人类生命本能,或者说是人类生命的感性冲动


文章图片


在尼采眼中,道德是人类生命本能,或者说是人类生命的感性冲动


文章图片


在尼采眼中,道德是人类生命本能,或者说是人类生命的感性冲动


文章图片


从古希腊、中世纪 , 一直到近代以来 , 哲学家们都将道德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面 。 在尼采看来 , 西方道德这样一路走来 , 被哲学家们看得过高的现象 , 其实是西方思想界的一种病态 。

尼采认为 , 西方思想界所表现出的这种病态 , 来源于柏拉图 。 在尼采眼中 , 柏拉图的哲学 , 尤其是其伦理道德学 , 同其老师苏格拉底相似 , 都是主张通过对神的信仰 , 让灵魂、心灵理性地去服从神的指引 , 强调人在伦理道德方面上的理性 , 但是一味强调理性 , 就意味着对人的本能的压制 , 限制了生命 。
推崇对基督虔诚、要信奉基督的基督教更是将理性对人本能、生命压制和限制的程度继续扩大 。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 , 康德认为自在不能被人类所认识的 , 人类只能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客观知识 。

康德将他提出的这个认识规律 , 也运用到伦理道德学的领域 , 把道德视为是遵循客观规则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 道德正如康德所提出的“绝对命令”那样 , 成为一种内在的命令 , 或者说是义务 。
与道德相比 , 生命在康德那里没有任何权利 。 可见 , 不管是柏拉图的伦理道德学 , 还是中世纪的基督教道德和康德的伦理道德 , 它们都是通过使用外在的权威标准 , 要求人们的行为达到并且符合这种外在的标准 , 从而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 。
那个外在权威标准都被人们视为是高的、绝对的 , 自然地 , 人类在这些所谓的“高的、绝对的”的外在权威标准下 , 慢慢地沦为屈服的精神的奴隶 。 这在尼采看来 , 是对人生命本能的贬低 , 生命失去了其固有的自由和冲动 。

在《偶像的黄昏》中 , 尼采说道:“大家知道我对哲学家的要求 , 即站到善与恶的彼岸 , ——超越道德判断的错觉 。 这个要求出自一种由我首次表达的洞见:根本就不存在道德事实 。 道德判断同宗教判断有这么个共同点 , 即它相信不是现实的现实 。 道德只是对某些现象的解说 , 确切地说 , 一项误说 。
同宗教判断一样 , 道德判断隶属无知的一个阶段 。 而在这个阶段 , 甚至那现实的概念 , 对现实和幻觉的区分 , 尚告阙知:所以在这样一个阶段上的真理 , 它描述的纯粹是我们今天称为想象的东西 。
就此说来 , 道德判断始终无法被认真对待:作为这样的判断 , 它一直仅包含荒谬 。 不过 , 作为符号学它价值不凡:至少对知情者 , 它袒露出文化和内心世界的最具价值的现实情况 , 可它们不够明白 , 无法理解自身 。 道德只是符号话语 , 只是症状学:大家应该已经知道 , 要想从中获益 , 问题何在 。 ”

从尼采这段话 , 我们可以看出尼采将从柏拉图以来 , 一直到康德的西方伦理道德视为是“症候学” 。 尼采认为 , 西方伦理道德的病态始于柏拉图 , 在基督教那里进一步加重 。
基督教宣扬人们只有信仰基督 , 对上帝虔诚 , 才能是善的 , 获得上帝的恩赐 。 在尼采看来 , 这是基督教在教导人们用神学或者说“上帝”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
因为基督教宣言人具有原罪 , 是罪恶的 , 但是如果人们信仰基督 , 对上帝虔诚的话 , 人们就会获得上帝的恩赐 , 这种恩赐便可以消除人身上的原罪 。 基督教要求人们信仰基督 , 对上帝虔诚 , 这就会使人们从神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

在尼采看来 , 一旦人们认识世界都是通过神学、上帝、基督等这些角度 , 那么人们将不能获得对世界客观真实的认识 。 不仅不能获得对世界客观真实的认识 , 而且信仰上帝 , 对基督虔诚就意味着人类在上帝面前的低头 , 人类同样会因为受到限制和束缚而感到痛苦 。
所以 , 一旦人类都是从神学、上帝、基督等这些视角来认识世界 , 在肯定这些视角 , 并且将这些视角视为客观、真实、绝对或者说是有价值的同时 , 也就意味着对观察世界的其他视角加以了否定 。
在尼采看来 , 人们之所以有病态的道德 , 在于人们的生命类型出现了问题 。 尼采认为 , 西方传统具有病态的道德 , 是因为人们的生命是不够强力的、是不具有权力的、是虚弱的 。 人们带着不够强力、不具权力、虚弱的生命存在世界上 , 人们会将对基督教变相的屈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