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功登陆52亿公里外的小行星,此技术,比登月难度大吗?( 二 )


因此大型的小行星被重新分类 , 定义为“矮行星” 。
小行星龙宫距离地球3亿公里左右 , 而如果要达到作为地球天然卫星的月球 , 只用飞行40万公里 。
那么日本既然能完成看似更困难的探索任务 , 为什么不先一步造访月球呢?

已知的大型外海王星天体
“阿尔忒弥斯”探月计划早在2006年 , 日本的“JAXA”——航空与航天机构宣布 , 计划2020实现载人登月 , 2025建立自己的月球基地 , 现实是都没有实现 , 在资金和技术上都不足支撑日本完成看似美好的登月愿景 。
日本长期处于依附和受制于美国的状态 。
美国作为世界的经济和科技强国 , 实际上也在暗中帮助日本完成它的载人登月计划 , 这个计划叫做“阿尔忒弥斯”计划 。

“阿尔忒弥斯”计划步骤及时间线
这是由美国主导 , 日本航天研究机构参与 , 计划在2024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并返回 , 并建立常态驻留机制 。
除了日本 , 同样想顺便去月球旅游观光 , 参与该计划的还有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阿联酋等国家的航天机构 。
日本的雄心不止于此 , 据悉 , 日本还在实施“宇宙太阳能发电”计划 , 希望将宇宙中更加丰富的太阳能通过空间传送到地球 , 即使在地球电力缺乏的时候 , 也能够使用来自宇宙的电力 , 这个计划预计在2025年实现 。

太空发电模拟图
虽然在技术和资金上依赖于美国 , 日本也曾有独立的登月计划 。
2007年9月14日 , 日本发射了月亮女神探测器 , 它由两枚子卫星和主环绕器组成 , 携带了15个探测仪器 。
月亮女神探测器是日本对月球探索的初次尝试 。
日本之所以发射月亮女神探测器 , 很大程度受启发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 该计划最早发起于1999年 , 中间经历了4年延期 , 最后在2007年才发射 。

月亮女神探测器
那么我国的探月工程进展如何?2007年10月24日 , 中国的嫦娥一号绕月人造卫星 ,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 2009年3月1日 , 嫦娥一号完成使命 , 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
两个国家的起步时间差不多 , 不过十多年过去了 , 中国的探月工程不断深入 , 2020年12月17日 , 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本成功返回 , 而日本的探月计划却没什么起色 , 其中很大原因是技术不足的硬伤 , 登月的难度之一是着陆 , 如果技术不当 , 就可能直接报废 。

嫦娥5号 , 成功采集到月球样本
日本在小行星探索取的成就 , 也反映了在深空探索上的实力 , 不过日本在中国探月发展的十多年 , 几乎止步不前 , 日本对自己的登月计划 , 这么没有自信吗?
那么登陆小行星难度和登月相比 , 究竟谁大谁小呢?

隼鸟二号在小行星龙宫制造陨石坑
攻克难度不同月球和小行星的体量不是一个级别的 。
要知道 , 月球有更大的体积和质量 , 自己的引力也比小行星“龙宫”大很多 。
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1/6 , 这会对飞行器产生影响 , 对探测器的降落和都是一种考验 。
而龙宫小行星的引力只有地球1/80000 , 探测器降落到行星表面 , 仅仅是轻微接触 , 如“蜻蜓点水”一般 。
它的采集方式可以说简单粗暴 , 只需要隔空爆破 。

阿波罗15、16和17任务期间收集的各种月球样品
如果我们在采集月球时采用这样的方式 , 可能根本无法收集有效的月球物质 , 就被引力所俘获了 。
登月相比探测小行星 , 技术要求更高 , 其中就体现如何平稳地将探测器降落到月陆上 。
推动力不能过小 , 否则无法成功使探测器从观测轨道进入月球表面 , 也不能过大 , 活生生让探测器由软着陆转变为硬着陆 。

隼鸟2号带回密封舱内存在许多数公厘大小的粒子
如何在降落速度太快时采取缓冲措施 , 让发动力反向推动探测器 , 来个“太空刹车” , 需要地面人员的操作精准 。
而这些难题 , 对探测小行星来说 , 都不需要 。
所以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课题 , 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
日本为什么喜欢探测小行星?根本原因是日本在载人航天、空间站的建树不能和真正的航空强国相比 。

国际空间站
相比于探测月球、火星这样的天体 , 银河系的小行星数量多 , 发布广 , 它们是天然的矿产 , 纯度高 , 开采容易 , 方便带回地球 。
日本清楚地知道探测小行星的难度小 , 优点却多 , 所以在登月计划停滞不前后 , 果断选择小行星探测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