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院士王迎军 :“做中国人自己的生物材料”( 二 )


同时 , 王迎军和团队发明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 , 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先进技术 , 应用于临床 , 降低手术难度 , 提高修复精准度 , 使很多复杂难治病症得到治疗 , 提高了病患的生活质量 。 她说 , 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到临床上 , 造福人类 , 这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最高兴的事 。
“生物材料涉及的内涵和领域丰富 , 是名副其实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 初做生物材料研究时 , 每有一个突破 , 都会觉得很了不起 , 感觉自己掌握的东西愈来愈多 。 但真正到了被人认可的时候 , 反而觉得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 。 ”王迎军说 。
她表示 , 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技术互为支撑 。 最难的是坚持创新 , 每天都要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军 。

王迎军在和科研团队交流
选择了科研 , 我没有后悔过

“做科研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 有些关键的决定 , 很多是在一念之间 , 反映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王迎军说 。
上世纪80年代初 , 王迎军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 , 住房只有十几平方米 , 家人来了都发愁 。 那时 , 广东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 她的学生毕业出去后的待遇 , 比在学校当老师要好得多 。 老师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 , 而学生毕业后每月已经能挣到上千元 , 住房也是一百多平方米 , 反差非常大 。
“当时外面的诱惑很大 , 不少企业动员我去任职 。 想来想去 , 我觉得自己更愿意做科学研究工作 。 既然选择了科研 , 我没有后悔过 ,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还是愿意去坚持 。 ”王迎军说 。
她很庆幸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 。 “虽然做研究难 , 产业化更难 , 但它有着太多想让人不断去探索的诱惑 。 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那么多老人、病人获益 , 过上健康的生活 , 这比发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都更有意义 。 ”
疫情期间 , 生物材料和多种医疗器械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王迎军说:“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刻不容缓的要求 , 我们别无选择 。 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人用上我们自己的、世界领先的生物材料产品 。 ”
对于科学家精神 , 王迎军的理解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 不能急功近利 , 更不能学术作假 。 在这个基础上 , 重要的是求真创新的精神 。 “科学研究就是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 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做不出创新的成果 。 但是创新不是浮躁 , 不是走捷径 , 更不能急功近利 。 ”
她说:“你选择了科学研究 , 就必须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 。 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戒浮躁、耐得住寂寞 。 在一个领域真正把它做好 , 不能想着我今天出一篇文章 , 明天评一个职称 , 后天拿个奖 , 大后天要去当院士 。 科学的工作 , 必须科学地去做 。 ”

王迎军在实验室工作
女性科研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谈到女性科研工作者 , 王迎军觉得 , 女性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 她身边的女同事工作细心、踏实 , 会把每件事情做到极致 。
“作为女性 , 除了承担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 我们也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 ”她说 , “我们绝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放松要求 。 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 坚持努力 , 就能做最好、最成功的自己 。 ”
王迎军说 ,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女性科学家 , 这背后 , 是国家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强大支持 。
2018年10月卸下校长职务后 , 王迎军大大松了一口气 , 觉得可以全力以赴搞科研了 。 “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比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 发挥院士力量 ,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意见 , 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全力以赴 。 ”
科普同样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 她说 , 做科普不容易 , 可能比做研究还难 。 因为科学家知道如何跟同行沟通、跟自己的研究生沟通 。 但跟中小学生讲就不一样了 。
尽管要花费很多精力 , 但她也慢慢发现 , 科普意义非凡 。 “在中小学生人生关键节点的选择上 , 你说的一句话、给出的一个中肯建议 , 可能会对他们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 ”

来源:新华社、广州科技创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