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下,欧洲“背叛”碳中和( 三 )


但欧美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升级完成科技与资本积累之后 , 可以通过进口大部分的生存所需来维持它们体面精致的生活 , 却有意无意地忘记了 , 这些物资的从生产到送到它们手上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有更大量的碳排放 , 只是污染和碳排放在发展国家而已 。
如果真的完全去全球化 , 一切生存所需都需要自给自足 , 其实它们会发现 , 它们的污染和碳排放 , 不会比发展中国家少 。
这是一个被有意忽略的真相 。
04亮剑大分流的故事 , 还有后续 。
在相对和平的年代 , 中国崛起已然成为世界进程最重要的篇章 。 而回顾前两次大分流 , 历史主角的崛起 , 能源是背后突出的情节 。
最高峰时 , 中国占全球能源需求的63% 。 但人尽皆知 , 我们的石油并不算丰富 , 因为人口众多、消耗巨大 , 大部分都依赖进口 。
这样看来 , 碳中和对我们到底有没有好处?我想从一个历史典故说起 。
战国末期 , 面对威胁益深的秦国 , 韩国君臣想出一条“疲秦之计”:派出水利专家郑国入秦 , 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工程 , 借此消耗敌国的人财物力 。
工程过半 , 因为耗资过巨 , 秦人终于发现阴谋 , 欲杀郑国 。
将死之际 , 郑国却进言秦王政:修此渠 , 韩国无非苟延数年;于秦国 , 却是万世之利 。
嬴政觉得言之有理 , 下令工程继续 。 耗费十年 , 长达300里的“郑国渠”终于完工 。 原本贫瘠的关中平原 , 很快变得沃野千里 , 为秦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
这八百里秦川 , 直到后世大唐 , 一直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方 。

间谍的遗作 , 郑国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因为转型新能源 , 需要极为巨大的投入 。 我们可以把碳中和理解为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的“疲秦之策” 。
而“疲秦之策”如果消化得好 , 迟早会成为“强秦之道” , 重演历史故事 。
首先 , 在高举“拯救全人类”大义的旗帜下 , 欧美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苛以高昂“碳税”的迹象 , 越来越明显 。
站在这个角度 , 与其将来被动挨打 , 不如趁早主动求变 。
其次 , 通过碳中和 , 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 本身也符合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 。
长久以来 , 中国对外能源的依存度都过高 , 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73%和43% 。 如果遭遇不确定因素 , 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
比如著名的“马六甲困局” 。

另外 ,  不论是水电、风电、光伏还是核电 , 从本质上看 , 都是制造业或建造业 。 这是我们最擅长的领域 。
通过大规模生产 , 逐步降低成本 , 逐渐达到替代化石能源的目的 。 同时 , 还能逐步淘汰高耗能企业 , 倒逼国内行业转型 , 制造更多的就业与更高的GDP 。
彼时的阳谋 , 现在看起来 , 已经无关紧要 , 在新的世界格局中 , 我们必然亮剑其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