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将潜意识,作为道德人格思想的出发点,指出其特征与作用( 二 )


即便在两种看起来目的各不相同的、欲望冲动同时被激活时 , 它们也不会相互冲突或势不两立 , 而是结合在一起 , 形成一个居间或妥协的目的 。 其次是非理性 。 也就是说 , 在潜意识这一层面上不存在否定 , 不存在怀疑 , 也不存在某种程度的确定 。
第三是原发性 。 潜意识内储存了大量的能量贯注 , 它们是心理活动的起始 , “通过移置过程 , 一种观念会连同其全部贯注配额转让给另一个;它还可通过凝缩过程 , 把属于多个观念的全部贯注集于一身 。

接着是无时间性 。 也就是说 , 潜意识不受时间的影响 , 也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 在它之中储存了大量自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经验 。 最后是非现实性 。 潜意识不考虑外界现实 , 而只是一味地欲求实现 , 并且其能否实现只取决于自身能量贯注的强弱 。
那么潜意识与道德人格有什么关系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 , 潜意识导致了癔症及其并发症 。 例如 , 在一般情况下 , 折磨癔症患者的幻觉通常是难以理解的 , 但通过催眠进入患者的潜意识 , 这些幻觉的意义和动机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第二 , 潜意识通过强化某些观念来影响联想 , 这些观念比没有受到潜意识强化的观念更为活跃 , 它们持续地、强制性地作用于患者 , 并迫使患者去想它们;

第三 , 潜意识观念操纵着患者的情感状态 。 例如 , 在“安娜?欧”病例中 , 安娜对过去意外事件的强烈情感持续了数天之久 , 并且在催眠状态下 , 也呈现出清晰的回想 。
潜意识的影响并未局限于此 , 通过对意识的作用 , 它还影响着个体的道德人格其体现为:
首先 , 道德人格是个体潜意识中“俄狄浦斯情结”消解的产物 , 它是在“俄狄浦斯情结”解决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 也就是说 , 个体的道德人格是建立在潜意识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础之上的 。
其次 , 道德人格之中的原始禁忌 , 是通过潜意识的“本我”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的 , 最初形成的道德人格 , 正是以潜意识为载体 , 才可以在后代中不断复制与发展 。

最后 , 潜意识之中充满了各种本能、欲望 , 弗洛伊德将其分为两类——爱欲本能与死的本能 , 正是这些本能促使个体 , 作出了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 , 它们构成了个体道德人格的动力结构 , 就连良心也是其产物之一 。
由此观之 , 弗洛伊德将潜意识 , 作为其道德人格思想的出发点 , 正是在对潜意识的研究中 , 他发现个体会不自觉地偏离原初的目的 , 其虽然知道应该做什么 , 并且具备这么做的能力 , 但其却无法做出抉择 。
由此观之 , “弗洛伊德的这一发现 , 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道德知识和行为模式之间 , 存在明显的差异 。 ”
参考内容来源:《梦的解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