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罪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认知的过程?( 二 )


挫折并不总是会产生侵略性 。 一些人通过富有成效地努力克服令人沮丧的局面来回应沮丧 , 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屈服于失败 。 伯科威茨(1989)对挫折—攻击假说进行了重新表述 , 以使其符合社会认知原则 , 他认为环境中令人沮丧的刺激的存在增加了一个人变得愤怒和采取积极行动的可能性 , 但不一定保证会有攻击 。
伯科威茨强调 , 一个事件被视为令人沮丧的是不够的 , 它还必须被解释为令人厌恶的 。 如果人们认为他们不会被蓄意伤害 , 或者他们认为目标被阻止是公平和合法的 , 那么他们可以容忍挫折 。 对挫折的反应的确切形式取决于个人对学习历史的、对事件的认知解释和现有的行为习惯 。

自我效能感
【在犯罪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认知的过程?】自我效能感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班杜拉 , 1997) 。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完成指定类型的任务时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 一个人如果去做他擅长的事或者是他认为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 , 那么他会获得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将强烈影响他设定的目标 , 以及他将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努力和承诺 。
例如 , 数学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可能会在数学考试中争取高分 , 并努力学习以获得高分 。 数学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可能会认为学习毫无意义 , 因为自己注定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得不到好成绩 。 此外 , 自我效能感会对绩效质量产生影响 。 科林斯(1982)指出 , 当数学能力相同的儿童被给予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时 ,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比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儿童更不慌乱、更有毅力 , 解决的问题也更多 。
自我效能感听起来可能与自尊相似 , 但是二者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区分 。 第一 , 当自尊是一种普遍性的衡量标准时 , 自我效能感是特定于任务的 。 如果说某人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 , 而没有具体说明自我效能感在哪些方面适用 , 那是没有意义的 。 第二 , 当自尊是一个与自我价值信念相关的抽象概念时 , 自我效能感是基于行为和一个人对自己能做什么的信念 。

在犯罪的背景下 , 研究通常集中在亲社会行为中自我效能感的保护作用上 。 认为自己有可能实现亲社会目标的人更有可能尝试并成功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行为 。 有人认为 , 罪犯认为他们缺乏帮助他们避免犯罪的技能 , 这反映在他们做出的选择和他们的行为质量上 。

自我强化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 1977) , 除了确实的社会性奖励和惩罚 , 人类还有能力自我强化和自我惩罚 。 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对其适当性判断的强烈影响 。 我们有个人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行为 。 根据自我评估 ,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祝贺来强化自己的行为——“我做得很好”——或者通过谴责性的自我陈述惩罚行为——“我做得不好” 。 通过这种方式 , 我们鼓励自己重复好的行为 , 改进表现 , 或者从我们的行为列表中删除不好的行为 。
谈论对犯罪行为的积极自我评估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 , 但是犯罪行为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骄傲 , 这种骄傲会自我强化 。 西格莫德等对141名被监禁的男性罪犯进行了犯罪自豪感(PID)测量 。 他们发现PID分数与定罪数量、不同罪行数量、监禁数量、记录在案的习以为常的不当行为数量、重新逮捕和重新监禁数量呈正相关 , 非暴力罪犯的相关性通常高于暴力罪犯 。 对于涉及某种技能或能力的犯罪 , 人们可能会感到骄傲 。
道德脱离
虽然一些罪犯可能会为他们的犯罪行为感到骄傲 , 并为他们的聪明和大胆而庆幸 , 但证据表明 , 大多数罪犯并不会积极评价自己的犯罪行为 。 大多数人 , 包括罪犯 , 都吸收了他们生活的社会的广泛价值观 , 并且知道犯罪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 因此 , 我们应该期待大多数罪犯会对他们的犯罪行为进行自我谴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