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罪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认知的过程?


在犯罪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认知的过程?


文章图片


在犯罪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认知的过程?


文章图片


在犯罪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认知的过程?


行为是对环境认知表征(刺激—有机体—反应或S-O-R模型)的反应 , 而不是对环境本身的反应 。 认知过程又会受到偏见、错误和扭曲的影响 。 因此 , 环境的认知表征可能涉及功能失调的感知和对导致功能失调行为的事件的解释 。 关于许多认知中介过程 , 分别是预期、归因、控制点、挫折—攻击、自我效能感、自我强化和道德脱离 。
预期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 , 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他们以前得到回报的行为 。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 , 要做到这一点 , 个人必须对这一行为抱有回报的期望 , 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想象未来事件的认知能力 。 预期是一种记忆结构 , 它告知个体目标驱动行为的可能结果 。 根据他们的预期 , 罪犯会犯下预期有回报的罪行 。
归因
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对他人动机和倾向的推断[海德(Heider) , 1958;凯利(Kelley) , 1972] 。 人类被理解和预测世界以及控制事件的需要所驱使 。 归因论者认为人类是“天真的科学家” , 他们不断分析和解释环境信息 , 得出逻辑上的结论(尽管不总是准确的) 。

根据韦纳(Weiner)的理论(1986) , 归因是沿着三个维度进行的——“事件是由环境因素(外部)还是人的因素(内部)引起的”“原因是长期的(稳定的)还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原因是有意的(可控的)还是意外的(不可控的)” 。 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归因可能会深刻影响他对该事件的反应以及随后的行为 。 例如 , 被判断为故意的有害行为会引起观察者(或受害者)与被判断为无意的相同行为截然不同的反应 。 因此 , 根据社会认知学习的原则 , 引起行为的不是环境事件 , 而是对事件的解释 。

然而 , 人类远没有那么完美 , 演绎科学家和属性分析受到许多常见错误和偏见的影响 。 例如 ,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人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过度归因于性格因素 , 并相应地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 。 特别是 , 我们喜欢将消极的结果归咎于他人 , 即使客观上他们没有过错 。 然而 , 我们对自己不适用同样的规则 。 当解释我们自己的行为时 , 我们准备将环境因素赋予更大的角色(尤其是在消极行为的情况下) 。 这种差异被称为演员—观察者偏见 。
对原因的误解经常与暴力行为有关 。 敌意归因偏见是指当他人的意图实际上是良性的时 , 个体曲解了社会暗示并推断他人具有攻击性动机的倾向(伯科威茨 , 1990) 。 在将对方的意图解释为敌意之后 , 个人可能会以令暴力升级的方式做出反应 。 在酒吧中的打架就是因为有人以“错误的方式”看着别人 。

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个人认为他们能控制自己生活事件的程度[罗特(Rotter)、1954、1975] 。 拥有内部控制点的个人认为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结果;拥有外部控制点的个人认为 , 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是因为命运、运气或强大的他人的行为 。 对控制的信念是一种因果归因 , 但与主要关注规范感知的归因理论不同 , 控制点关注感知的个体差异 。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 , 控制点很重要 , 因为它对预期有调节作用 。 也就是说 , 控制点影响个人感知行为强化的方式 。 例如 , 将考试成绩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学习强度)的学生将被鼓励努力学习 , 将自己的表现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考试的公平性)的学生则不会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内部控制点被认为是可取的 , 并为健康的心理调节提供基础 。 在此基础上 , 可以预测犯罪将与外部控制点相关联 。 有人建议 , 通过将犯罪归因于外部因素 , 罪犯能够避免可能阻止他们犯罪的自责 。 心理控制点通常用几种心理测量量表中的一种来测量 。 尽管控制点与犯罪有着理论上的相关性 , 但对犯罪人的直接实证研究并不广泛 。

挫折—攻击
挫折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受挫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 根据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Dollard)等 , 1939] , 当阻止动物进行期望的行为时 , 动物会自动体验到生理唤醒水平的提高 , 它试图通过某种形式的攻击性反应(咆哮、抓挠、撕咬等)来驱散生理唤醒 。 当应用于人类时 , 多拉德等人面临理论的许多挑战和改进 。 最初的理论 , 特别是沮丧和侵略之间有着不变的关系的观点已经被很大程度上摒弃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