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句唐诗 , 这句唐诗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云:“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路边的杂草 , 喜欢野火 , 因为野火不仅烧不掉它们 , 而且形成的有机肥料还有助于它们来年长得更茂盛 。 然而 , 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喜欢火 , 一场森林大火可能导致一些植物濒临灭绝 , 喜欢火的植物 ,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亲火植物” 。
森林大火
荷兰社会学家约翰·古德斯布洛姆在《火与文明》一书中认为火被普遍使用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飞跃 , 火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密切相关 。 今天 , 我们就来讲一讲火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 亲火植物 , 可以说是地球上扩张速度最快的植物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我们人类也是亲火生物 。
火不仅深刻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 而且还改变了人的体质 , 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火 。 人类发明了原子弹 , 并未深刻改变地球的环境 , 因为人类认识到将核武器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 , 地球的环境根本承受不了 , 人类在改造地表环境的时候 , 根本不敢使用原子弹 , 最多也就是使用炸药而已 , 然而 , 人类发明了炸弹 , 其实也并未深刻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 , 真正改变地球生态环境的是火 ,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生态环境 , 其实都是原始生态环境的“劫后余生” , 是被火烧了无数遍以后形成的 , 为什么这么说呢?
桉树
在澳大利亚 , 我们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桉树林 , 桉树上还有许多可爱的考拉在悠闲地吃桉树叶 , 如果 , 我们觉得这一幅景象是原生态的话 , 那就大错特错了 。 澳大利亚桉树林的繁荣 , 其实是人类的杰作 , 澳大利亚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早在土著居民生活的年代里 , 就已经灭绝了 , 人类首次登陆澳大利亚的时间 , 大约是在4.5万年前 , 因为此时的人类建造了能够用于海上航行的船只 , 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有大大小小的岛屿 , 每个岛屿之间的水面距离并不宽 , 人类学会建造船只以后 , 就能够下海捕鱼 , 形成了一个依靠海产品为食物来源的社会 , 在这样的经济活动的推动下 , 人类不断用接力式的方式 , 登上了地球上每一个可以登陆并且能够生存下来的岛屿 。 当然 , 人类所到之处 , 这里的生态环境就会发生重大转变 。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半球 , 四周有海 , 如同地球上的一个岛屿 , 这里长期与世隔绝 , 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种群 , 人类初次进入澳大利亚 , 就好像登陆了外星球一样 , 这里到处都有奔跑、跳跃的袋鼠 。 有袋类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 但却是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 , 因天然的地理隔绝 , 澳大利亚大陆对于地球上的动植物来说犹如一个“世外桃源” , 这里的环境十分稳定 , 不易受外来物种的影响 , 使得地球上很多的珍稀物种得以保留了下来 , 这些珍稀物种都保持有原始特征 , 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 然而 , 自从人类登陆澳大利亚以后 , 澳大利亚的动物经历了一个灭绝、矮化的过程 , 大量的巨型动物灭绝了 , 只有体型较小的存活了下来 。 比如 , 澳大利亚最大的有袋类动物是双门齿兽 , 体重达3吨 , 体长达3米 , 肩部高度有2米 , 双门齿兽的近亲是考拉 , 然而 , 它在4万年前就灭绝了;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性动物是袋狮 , 袋狮的体型与非洲狮差不多 , 但是 , 它的撕咬力是非洲狮的3倍 , 袋狮在4.6万年前灭绝的 。 双门齿兽和袋狮的灭绝与人类登陆澳大利亚的时间是一致的 , 这充分说明了它们的灭绝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变迁关系不大 , 而与人类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 或者说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 人类的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
推荐阅读
- 得人心者得天下,酒水茶叶行业,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团队?
- 陨石坠入地球会燃烧,若是一张纸呢?它会燃烧还是平安落地?
- 钴弹是什么?为什么如此臭名昭著?一枚钴弹真的能消灭全人类吗?
- 核聚变是如何工作的?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减轻细胞凋亡,提高脊髓损伤者的生活能力
- 天问一号有何“神秘使命”?探索火星深处某个令人费解的“秘密”
- 为什么飞机一定要飞那么高,飞低一点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