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元宇宙,与中国有关”( 二 )



主持人:Web2、Web3还有Web2.5都是什么?
王启亨:Web3的定义是我首次在2003年定义的 , 那个时期 , Web2.0刚刚出来 , 当时我是边工作边学习 , 一方面在华盛顿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 , 同时也在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担任商务发展总监 , 经常会奔波不同国家 。 我发现虽然国际互联网在各国虽然是互通的 , 但是各国各民族语言是不通的 , 很多事情非常的不方便 , 在Web2.0概念出来之前 , 我正在构思要把机器翻译(AI)和Web结合起来 , 做One World One Web的概念 , 当时就把它定义为Web3.0 。
2006年 , 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 , 他认同了Web3.0 Semantic Web叫语义网的定义 , 同时蒂姆把去中心化概念也补充到Web3.0里 。 蒂姆是HTTP协议的设计者 , 他本来是要设计分布式的系统 , 但在Web2.0出现后 , 一些Web2.0应用如facebook和twitter , 给用户提供了免费的中心化社交网络 , 换取了用户所有的数据 , 所有的数据包括计费体系 , 都是被大企业垄断的 。 蒂姆明显感觉到他的协议被大公司所利用 , 因为这些数据和数据的价值全都被大企业去赚取盈利了 , 而用户除了可以免费使用应用之外 , 他们创造的价值并不归属于用户自己 。
于是 , 蒂姆就提出一定要对Web进行去中心化 , 他逐渐把去中心化、个人数据主权和隐私保护增加到Web3的定义里去 。 他推动了一个项目SOLID(Social Linked Data) , SOLID里面的个人数据结构叫做POD(Personal Online Data) , 即每个用户的数据归属用户自己 , 用户可以带着自己的数据 , 比如从facebook到twitter , 从twitter到微信 , 数据是属于用户的 , 那价值也应该属于用户 。
可惜的是 , 他的POD推出后 , Web2的公司并不买账 , 他当时牵头做的Web合同(Contract for the Web) , 希望大厂来签约支持互联网去中心化 。 但现实是他在与虎谋皮 , 大厂怎么可能和平放弃它们对用户数据和价值的垄断利益呢?因此Web2往Web3发展时 , 是经历了很多的曲折 , 革命与和平谈判都无法顺利实行 。 回头来看 , 我认为是帝姆的SOLID里虽然有了数据主权和加密技术隐私保护 , 但缺失了一个可以激励各方的区块链与通证模型 。
到了2014年 , 波卡创始人Gavin Wood为Web3引入了区块链的概念 。 2017年 , 我为Web3增加并实现了通证离线支付协议 。 为什么无网通讯和离线支付对Web3非常重要呢?因为Web3主要是要去中心化 , 可是如果你的一套系统断了电 , 断了网手机就不能再通讯和支付了 , 那依然是属于中心化的 。 就像自动驾驶一样 , 如果需要依托互联网才能保证不出故障 , 如果互联网一出故障就一定会撞车 , 那谁还敢坐自动驾驶的车?具备离线和离链还能正常运行的能力才是真正万物互联和Web3的开始 。
2017年 , 我还为价值互联网和Web3定义了Token Switching通证交换 , 区别于伦纳德·克莱因洛克(Leonard Kleinrock)为信息互联网定义的Packet Switching包交换 。 Web3协议栈在2017年协议就已经非常完备 , 但是没有火起来 , 因为当时它还是很小众的 , 就像元宇宙概念当年也是很小众的 , 虽然当年我们在谈论虚拟世界 , 但是我们没有称之为元宇宙 。 直到NFT火爆和Roblox上市 , 元宇宙概念才火了 , 当人们发现元宇宙的背后Web3的时候 , Web3浮出水面 , 目前Web3的火爆程度已经超过了元宇宙 。
Web2是中心化的 , Web2特点是用户跟中心化的数据库去互动 , 所有的价值都被平台运营商拿走了 , Web3中间没有了用户和用户直接去互动 , 而它的货币系统变成一致基于区块链点到点的系统 , 中间已经没有任何的中间商 , 它其实是一种彻底的革命 , 因此越是这样的系统 , 越需要离线和离链都能够工作 , MetaLife做的是手机和手机的点到点通讯与社交网络 。 想象一下 , 假设基站现在因台风或地震原因倒掉了或着停电了 , 手机要连接的中心化互联网断掉了 , 那两个临近的手机之间还能够通讯吗?答案是Yes!MetaLife可以让多部手机之间无网通讯与社交 , MetaLife与SmartMesh联合发明的低能耗蓝牙虫洞协议让手机可以跨安卓和苹果平台进行无网通讯与社交 。 在地球上没有网络的地方 , 在火星基地以外的所有区域都没有网络 , MetaLife让人们可以连接成mesh网络 , 不依赖于中心化的互联网存在 , 这是MetaLife星际社交网络名称的来历 。
MetaLife是第一个真正的Web3去中心化社交网络 , 它所有的信息都存放在用户手机里 , 没有任何开发者和黑客可以从中心化服务器上得到用户隐私信息 。 假设用户手机丢失了 , 用户可以用新的手机里的MetaLife导入私钥 , 用它的微链通过其它点到点关联的分布式社交图谱 , 把数据恢复出来 。 这些数据虽然分布式存放在其他人的手机里 , 但别人无法解密 。 这是真正的里程碑上的第一个Web3 , 埃隆马斯克笑话很多做Web3的人 。 他表示他看不到Web3 , 这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Web2.5 , 中心化的用户数据结构+去中心化的Token激励体系 。 现在埃隆马斯克收购了Twitter , 他在Twitter上自己发币或者用已有币种进行激励 , 那就是Web2.5不是Web3 , 因为所有用户的Profile和数据都在他哪儿 , 最重要的是包含电话地址年龄的Profile 。 一旦泄露 , 用户的隐私就泄露了 。 所以说 , Web2.5和Web2之间是没有革命的 , 它只是增加了一些激励上小的机制 , 而Web3将会是一种彻底的革命 , 而且Web3一定是开放的 , 中心化和社交图谱和去中心化的社交图谱是完全不一样的 。 中心化的元宇宙构建在比如Facebook或Twitter上的都是Web2.0或Web2.5 , 目的是为公司盈利 , 是封闭的 。 但是构建在Web3上的数据和价值都是用户自己的 , MetaLife是开放的创造经济的平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