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7日电题:动物考古揭秘:“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民以食为天” , 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 而这一文明的基础就是发达的稻作农业 。不过 , “良渚人”并不是仅吃米饭 , 他们的餐桌上少不了鲜美的肉食 。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平台 , 作为“探秘良渚·文明之源”系列活动的重头戏 , “良渚的动物世界”展览正在举行 。在这里 , 观众可以了解5000年前“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
【考古|动物考古揭秘:“良渚人”爱吃什么肉?】“‘良渚人’应该吃猪肉最多 , 其次是鹿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动物考古专家宋姝介绍说 , 在良渚古城遗址里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中 , 猪骨约占80% , 鹿骨约占10% 。
展览现场展出了十多件良渚时期猪、梅花鹿、水牛和麋鹿等动物的骨骼遗存 。它们都是从钟家港遗址出土的 。钟家港就是展厅外的这条小河 , 貌不惊人 , 而在宋姝眼里 , 它是良渚文化动物考古的一座“富矿” 。
“南方地区潮湿炎热 , 很多地方是酸性土壤 , 有腐蚀性 。因此 , 动物骨骼很难保存 。”宋姝说 , 环太湖地区共发现近千处良渚文化遗址 , 而出土过动物遗存的遗址仅有30余处 , 钟家港是良渚古城内唯一保有动物遗存的遗址 。
钟家港之所以能保有动物遗存 , 是因为它的独特地理条件 。先民是在水泽上堆墩营建良渚古城的 , 堆墩之间余下的水面逐渐形成了河道 , 钟家港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后 , 先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里 , 动物骨骼沉入水底 , 在富水厌氧的环境中保存了下来 。
从2015年至2018年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钟家港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 。宋姝等人对2016年清理出的遗存进行了更细致的淘洗 , 发现了12万多件动物骨骼遗存 , 鉴定出40余种动物 。
而这些动物骨骼遗存中 , 猪骨和鹿骨是最丰富的 。宋姝说 , 在猪下颌骨上观察到了齿列扭曲的现象 , 这是因为猪被人类饲养后 , 下颌骨退化变短了 , 牙齿也随之“长歪”了 。同时 , 她还观察到有的猪得了“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牙病 , 这是哺乳动物在成长期因为生理紧张造成的 , 这也与人类的干预有很大关系 。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 可以判断‘良渚人’当时已在饲养家猪 。”宋姝说 。家猪在1岁半成年 , 以后肉量和体型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 因此人们选择在这时杀猪是最经济的 , 而出土的猪骨显示 , 良渚遗址里的猪也就活到1-2岁 。
除了家猪 , 良渚古城里只出土过狗这一家畜的骨骼 。而在野生动物里 , 鹿的骨骼是最多的 , 已经发现了麋鹿、水鹿、梅花鹿、獐和麂这5种鹿科动物的骨骼 。“良渚人”除了吃鹿肉 , 还喜欢鹿角和鹿骨 。鹿骨骨壁厚、整体平直、易于截取 , 稍加打磨就可以加工成骨锥、骨簪等骨制品 。
而在出土的鹿角中 , 有的是在春季拾取的自然脱落的鹿角 , 末端连着角环;有的是猎人杀死鹿以后 , 从头上割取的鹿角 , 上面还带有额骨的碎片 。鹿角可以用作装饰 , 角尖部分也可以用作骨锥 。
狩猎、屠宰、食用……这些人类行为都会在动物骨骼上留下不同的痕迹 。目前 , 在各处的良渚文化遗址中 ,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53个种属的动物遗存 , 涉及软体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动物考古学家从动物遗存的解剖形态、死亡年龄、性别构成、病理现象、骨骼痕迹等角度 , 对于良渚时期的动物资源利用作了综合研究 , 发现了良渚时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养殖业文化——先民一方面饲养家畜 , 一方面通过狩猎和捕捞来获得野生肉食 。
“我们发现过食用后剩下的虎骨 , 还有鳄鱼的骨板 , 说明当时有了鳄鱼皮制品 。”宋姝介绍说 , 她们还发现过鲨鱼的牙齿 , 可能是从外地进贡到周围只有淡水的良渚古城 。
良渚古城位于天目山两条余脉之间的冲积平原上 , 当时的气候更为温暖湿润 , 类似于现在的华南地区 , 丰富的动物资源也是良渚文明兴盛的支撑 。宋姝说 , 动物考古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当地人的生活 。
推荐阅读
- 博物馆|探寻历史 感知未来——探访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
- 考古|新疆考古有了新突破
- 考古|青海玉树发现通天河流域最大凹穴岩画群
- 考古|埃及塞加拉新发现5座距今4000余年的墓葬
- 考古|387件(套)文物亮相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 带你感受考古的温度
- 考古|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 考古|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公布 三星堆考古发掘上榜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揭秘妙玉结局 竟被贼人掳走侮辱后卖入青楼?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