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元宇宙 虚拟人不过是“数字打工人”


脱离元宇宙 虚拟人不过是“数字打工人”


文章图片


脱离元宇宙 虚拟人不过是“数字打工人”


文章图片


脱离元宇宙 虚拟人不过是“数字打工人”


文章图片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提到 , 本世纪末 , 全世界人口将突破110亿大关 。
110亿 , 在学界预测里这是地球人口的巅峰状态 , 随后人口数量会逐渐减少 。
此消彼长 。
“虚拟人数量未来将是人类的10倍” , 在人工智能“小冰”的畅想中 , 虚拟人似乎才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 。
我们不能全然相信小冰的话 , 因为TA就是虚拟人的一员 。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否认 , 这个“族群”正在逐渐渗透人类生活 。
衣 , 直播间里虚拟主播接待你;食 , 虚拟代言人给你推荐汉堡套餐;住 , 某房企的虚拟员工拿下了最佳新人奖;行 , 虚拟人成了炙手可热的车模 。
总之 , 近两年元宇宙的东风渐盛 , 把越来越多的虚拟人吹进了大众视野 。
可人人皆识虚拟人 , 却不知虚拟人的真面目 。 客观而言 , 绝大多数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对虚拟人的认知 , 只是停留在字面之上 。
是时候对虚拟人发出灵魂三问了:你是谁?从哪来?要到哪里去?
文:熊出墨请注意
他们是人吗?什么是虚拟人?这是需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
然而 , 时至今日 , 行业仍很难找到一个统一且清晰的定义 。
从应用角度出发 , 中信证券在产业研报中把虚拟人分为人格型和实用型两大类 ,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则将之分为身份型、服务型、表演型三大类 , 而天风证券重点强调了虚拟人、数字人、虚拟数字人三个不同的概念......
各有各的道理 , 共识未能达成 。 那我们就从实际出发 , 来看看当下正活跃的虚拟人都“长”什么样子:

?首先是电商直播间里的虚拟人 , 一个人物形象站在台前 , 背后实际是一套智能客服系统 。
原本与客户之间的文字交流 , 现在变成了从虚拟主播的口中说出 。 但凡多问几个问题就会发现 , 这类虚拟人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机械式地交互 。

?其次是短视频、广告片中的虚拟人 , 比如虚拟人圈内的顶流柳夜熙 , 前段时间为麦当劳拍摄广告片的希加加 , 他们往往现身于一段制作完成的视频作品中 , 与剧情之外的互动性基本为0 。

?最后是真人的孪生虚拟人 , 即把现实世界中的人类实时映射在虚拟世界 , 如《头号玩家》电影里一样 , 无论从虚拟还是人的角度看过去 , 都最接近虚拟人的真正形态 。
市面上的虚拟人大多跳不出三大范畴 , 基于此 , 我们对虚拟人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他们拥有两大基础特性 , 拟人化、虚拟化 。
与之对应 , 在国内动作捕捉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诺亦腾 , 其联合创始人、CTO戴若犂向熊出墨表示 , 行业谈及虚拟人时 , 一般会从两个维度切入 , “第一是有没有中之人 , 第二最终成品是实时还是经后期制作的 。 ”
这就延伸到了技术层面 。
中之人 , 概念源自日本 , 意指虚拟人的背后操控者 。 通过中之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语音驱动等不同的实现方式 , 虚拟人的群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
戴若犂表示:“有中之人的虚拟人可以进行相对复杂和及时的互动行为 , 而依赖状态机合成动作、合成表情或者人工智能合成动作的虚拟人 , 更多用于低频交互客户服务的场景 , 比如虚拟新闻主播念稿、播报 。 ”
第二个维度 , 虚拟人的实时渲染和后期制作亦是技术路线之差 。 前者强调及时的虚拟化映射 , 后者则是影视制作流程 。
落地应用时 , 不同的技术手段被按需使用 。 比如柳夜熙平时主阵地在短视频 , 通过剧情内容来强化虚拟人的身份标签 。 而当某些活动需要现身互动时 , 她也会亲临现场 , 前段时间她就与莫言同了台 。
所以 , 就像现实世界中人类被分为不同人种 , 虚拟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界限 。 最典型的区别就是 , 有些虚拟人真的是人 , 有些则不是人 。
这把火虚不虚?面对虚拟人这一新兴“族群” , 不知大家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