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蛇乱舞:恐龙灭绝后,地球变成了蛇吃到饱的“自助餐”( 二 )



同时蛇的不常进食习惯和优异的生理机能可能帮助它们生存 。 在寒冷和黑暗中 , 光合作用会停止 , 植物会停止生长 , 动物会开始挨饿 , 食物稀少 。 更重要的是 , 作为冷血动物 , 当气温下降时 , 新陈代谢会减慢 , 从而更容易度过漫长而贫瘠的冬季影响期 。 而温血哺乳动物、鸟类和恐龙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在寒冷中保持活跃 , 因此当天气寒冷且食物很难找到时 , 温血就成了一种负担 。
正所谓一鲸落 , 万物生 , 恐龙也一样 。 小行星撞击产生的“核冬天”导致光合作用崩溃 , 三角龙和鸭嘴龙等食草动物死亡 , 接着以它们为食的天敌 , 如霸王龙和迅猛龙也跟着死亡 。 但某种食物链会出现 , 不是基于植物 , 而是基于清除死物 。

枯叶和树木可为白蚁、甲虫幼虫和蚯蚓等无脊椎动物提供食物 , 死亡的恐龙喂养了甲虫 , 哺乳动物啃野火食它们的骨头 , 尸体滋生的真菌和霉菌喂养了更多的昆虫 。 与此同时 , 雨水将残骸——树叶、枯树、死恐龙冲入湖泊、河流和海口 。 这些物质喂养昆虫、蠕虫、蜗牛等无脊椎动物 , 然后喂养鱼、青蛙等小型脊椎动物 , 然后是较大的脊椎动物 , 如鳄鱼、乌龟和蛇 。 这也是为什么鳄鱼、海龟、蝾螈、白鲟等动物在灭绝期间表现相当不错的原因 。
写在最后:
实际上 , 现代蛇类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们免于灭绝 , 而是灾后的强大适应性 。 大灭绝后的环境为蛇类提供了非凡的机会 , 毫不夸张地说 , 地球上的生物变成了蛇吃到饱的自助餐 , 因为几乎没有掠食者、竞争者 。 不过蛇类似乎并不满足多样性的激增 , 化石表明蛇类也是疯狂的 , 它们进入了水生生态位——泰坦巨蟒为首的巨蛇占据食物链顶端 。

【群蛇乱舞:恐龙灭绝后,地球变成了蛇吃到饱的“自助餐”】记得有句名言:风浪总是站在最好的航海员那边 。 在新生代 , 成功似乎不是源于面对破坏时非凡的韧性 , 而是源于在灾难之后寻找机会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