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年吸碳量,约比释放量多5.3亿吨,地球会“大降温”吗?( 二 )


2009年-2018年 , 近十年的观测数据中显示 , 更多的二氧化碳在夏季被南大洋吸收 , 而且全世界海洋中40%的二氧化碳最初都来自南大洋 。
这也使得南大洋成为地球上最重要 , 并且是天然的碳汇之一 。

南极海域示意图
这些被大量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抵御一些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屏障 。

  • 海洋如何吸收二氧化碳?
海洋就像一块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 , 当人类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时 , 深海的冷水会通过上升流来到海面 。
这些冰冷的海水就会将二氧化碳进行吸收 , 可以通过海水直接溶解二氧化碳 , 也可以通过海面上的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 , 然后再使海水下沉 。

海洋处理二氧化碳的示意图
地球大降温不现实有人可能想到 , 地球上有大约71%的面积都是海洋 ,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海洋能够和植物一块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示意图
而且现在冰川融化 , 导致海水增加 , 那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岂不是会更多?
如此一来 , 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 气温也就可以随之下降 。
但其实相比现在地球上排放的二氧化碳 , 海洋的作用可能并不会十分突出 , 因为增加的海水还会吸收更多的热量 , 随后就会加大海洋的蒸发 。

四大洋的轮廓与面积
而且海洋一味地吸收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好事 , 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水酸度增加 。
随后就会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无法适应 , 最终死亡 , 这些尸体同样也会释放是大量的二氧化碳 。
  • 地球二氧化碳的变化
实际上 ,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因为季节性循环 , 其含量每年都会出现上下波动的现象 。

基林曲线
比如我们观察这张图片中的基林曲线 , 就会发现二氧化碳会在某些时间内出现下降 , 但是就其长期的趋势表明 , 二氧化碳的含量仍旧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 。
虽然相比早期工业革命时期 , 人类已经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有了一定的限制 , 并且对排放出的气体也进行了相关处理 。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 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 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本没有办法减少 。

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高
而且冰川融化之后 , 还会释放出比二氧化碳更可怕的温室气体 , 甲烷 。
1吨甲烷的二氧化碳当量就有25吨 , 它造成的温室效应可要比二氧化碳多上28-36倍 。

甲烷大爆发
所以南大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并不足以让地球出现“大降温” 。
  • “小冰河”时期的到来
但是作为给地球提供热量的太阳 , 却有可能导致地球出现“小冰河”时期 。
根据研究表明 , 到2060年 , 太阳可能会进入休眠阶段 , 在一段时间内黑子活动进入低谷期 , 导致地面的光和热量降低 。

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 , 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
这样的太阳活动似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几乎每隔300-400年就会出现一次 , 而最近一次就发生在明朝末年 。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 , 那么估算一下时间 , 到20世纪中期 , 确实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时期 。

小冰河时期的地球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 , 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太阳活动和“小冰河”时期之间的必然关系 。
而且根据NASA的观测 , 太阳黑子活动并没有出现消失的情况 , 反而有出现的趋势 。
我们仍应对温室效应做出行动虽然现在有研究表明 ,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并非主要原因 。
但是我们无法否认 , 早期的工业革命无疑将地球提前变暖 , 并且导致其速度加快 。

十八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爆发之后 , 大气中碳浓度增加
所以我们仍然要为应对温室效应做出行动 , 或许这些举措的作用不大 , 但总归比我们坐视不理要更好 。
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一大法宝 , 大约在1万年前 , 地球上拥有62亿公顷的森林 , 占据了将近一半的陆地 , 然而现在却是剩下20多亿公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