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 , 井上治郎观测到后面是几个连续的大晴天 , 于是宋志义带领队员抓紧修路 。
第一天向前推进了三百米 , 第二天推进四百米 , 三天后登山队终于到达了5900米处的一个大冰壁之下 , 四号营地便建立在此 , 队员们用了两天的时间打通了这个高达11米的冰壁 。
上到海拔6210米的地方后 , 登山队只能看见上面是个大雪包 , 坡度预计达到60度 。
中日双方开会后决定在12月28日突击顶峰 , 第一突击队由宋志义带领四名队员组成 , 林文生在内的七名队员组成支援队 。
12月28日上午八点 , 宋志义带着队员出发了 , 井上治郎带着其余队员守在三号营地的对讲机前 。
他已经拟好了一份登顶成功的电报 , 并交给了队员张俊 , 让他现在就下到大本营 , 只要上面传来登顶成功的消息 , 他就可以将电报发出去 。
张俊带着电报下山去了 , 这份电报也让张俊成为了幸存者 , 金俊喜由于右臂受伤便待在了一号营地养伤 , 所以金俊喜也存活了下来 。
突击队出发一小时后 , 他们便攻克了攀登的第一个难题:一个极其陡峭的大冰檐 。
上午11点36分 , 突击队到达海拔6200米 , 此时山顶上已经刮起了大风 , 空中乌云密布 , 宋志义询问井上治郎接下来的天气如何 , 井上告诉他天气很快就会变好 , 吃了定心丸的宋志义继续上登 。
下午1点多 , 宋志义他们到达6470米 , 此处距离顶峰只差274米 , 还没等五人高兴 , 天空一下被黑云罩住了 , 周围的气温也开始急剧下降 , 宋志义连忙带着队员开始搭建避风帐篷 。
突击队撤回营地 , 十七人无故遇难五人在帐篷里待到了下午两点半 , 井上收到了最新的卫星云图分析 , 他告诉宋志义天气不会转好了 , 让他们立马撤回四号营地 。
可是外面极端的天气已经切断了五人的退路 , 宋志义决定先在帐篷里等着 。
守在三号营地的队员得知宋志义他们被困的消息后 , 林文生想要带支援队上去 , 可是这种情况下登上无异于自寻死路 , 井上拦下了众人 , 支援队只好继续等下去 。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 宋志义决定带领一名中国队员去找登山时的绳子 , 顺着绳子就能够回到四号营地 。
下午6点多 , 躲在另外一顶帐篷里的三名日本队员发现宋志义二人不见了 , 于是他们立马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井上那边 。
井上不断地用对讲机呼唤宋志义 , 可二十多分钟过去了始终得不到回应 。
没过多久日本队员传来消息 , 宋志义二人已经回了帐篷 , 但是他们没找到绳子 , 宋志义冒着危险出去想要给全队找一条生路 , 可是在自然面前人类终究是太渺小了 。
井上知道宋志义的脚上有冻伤 , 他又询问了大本营的日本医生如何防治冻伤 , 并将方法告知了宋志义 。
到了晚上10点15分 , 外面的雪停了 , 宋志义与井上两人商量抓住这个间隙撤下去 , 于是突击队五人收拾好装备开始下山 。
10点52分 , 宋志义传来消息找到了绳子 , 11点13分五人安全地回到了四号营地 , 第二天早上 , 五人返回三号营地 。
由于这次攀登失败 , 众人经过讨论决定建立五号营地作为突击队营地 。
后面几日登山队一直在等一个好天气 , 可是即使到了新一年 , 梅里雪山的天气也如往常一样变化无常 , 1991年1月2日开始 , 外面的大雪一直下个不停 , 队员们既无法上山也无法下山 。
1月3日晚上10点半 , 三号营地的队员将后续的登山计划传回大本营 , 守在大本营的张俊还和众人开起了玩笑 。
第二天一大早 , 陈尚仁像往常一样开始呼叫三号营地 , 可是对讲机那头却无任何声音传过来 。
一旁的金俊喜提醒到 , 可能这几天他们过于疲劳 , 所以还没醒 , 陈尚仁等到九点多再次呼叫 , 可是依然无人答复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 陈尚仁、金俊喜、张俊三人不停地呼叫三号营地一直到下午四点 。
陈尚仁决定不再等下去了 , 他当即给北京拍了一封电报 , 17个人的生命也许就在顷刻之间 。
晚上天黑的时候 , 他们看到大本营东侧山顶上有亮点 , 金俊喜也连忙拿出手电开始晃动 。
他们以为这是山上队员在打灯 , 可是这个光点很快便消失了 , 据猜测这可能只是一颗卫星 , 中国登山协会收到陈尚仁的电报后立马组织了一支6人救援队 。
他们计划由直升飞机直接空降三号营地 , 可是由于天气原因最终没能实现 , 守在大本营的陈尚仁三人势单力薄 , 也无法组织有效力量登上三号营地一探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