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两朝院士”, 被誉为“三航之父”, 天顶有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是“两朝院士”, 被誉为“三航之父”, 天顶有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2003年10月15日 , 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 在轨运行14圈 , 历时21小时23分 , 神舟五号的宇航员杨利伟乘坐飞船顺利回归祖国陆地 。 由此宣告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突破 。
说到航天员 , 能进入宇宙对于航天员的生理要求之高 , 可谓说是万中挑一 , 而且说到航天生理学 , 不得不提一位老先生 , 正是这位老先生的研究才能让航天员顺利安全进入太空 , 不至于发生危险 。
这位老先生就是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蔡翘 。
蔡翘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 他既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 也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 , 他在人体视觉、神经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有多项原创性贡献 , 曾于1925年发现了视觉与眼球运动的中枢部位 , 被国际同行称为“蔡氏核区” 。 他还为中国的航天医学、航空医学和航海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因此被誉为“三航之父” 。 正是这些宝贵的研究 , 为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 此外 , 他也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创建人之一 , 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
从揭阳仙美村走出来的“三航之父”
蔡翘院士1897年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新亨镇仙美村 。 七岁时 , 父亲送他入私塾读书 , 后又送他到镇上兰田小学读高小 。 1913年 , 蔡翘考入潮安县金山书院(现省立金山中学) , 至1917年毕业 , 1918年只身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补习英文 。 同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旁听生 。 1919年秋 , 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 胸怀“科学救国”志 , 和家里给的不多的钱 , 从上海坐船经日本 , 到达美国留学 。 他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印第安那大学学习心理学 , 用两年时间学习完大学课程 。 1921年冬进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 , 一学期后 , 1922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当研究生 。
在美求学期间蔡翘用勤工俭学维持学习 。 他曾在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图书馆业余服务一年 , 一天工作2小时 , 解决自己的学费和吃饭问题 。 他也曾与多名中国同学合租宿舍 , 如吴有训、周培源、潘菽、杨武之(杨振宁之父) , 袁敦礼、张锡均等 , 甚至有一段时间与潘菽(中科院院士、心理学家 。 字有年 , 潘汉年堂弟、潘梓年之弟 , 五四运动领导者之一 , 为火烧赵家楼、被捕的32名学生之一 , 已故)同睡一床 , 合盖一张被子 。 他们自己起伙 , 轮流作饭 , 在校打零工 。
但是这样艰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挡蔡翘的求学之心 , 他潜心攻读 , 注重提高实验技能 , 1925年 , 蔡翘获得博士学位 , 并因成绩优秀获芝加哥大学金钥匙奖 , 并被推荐为美国解剖学会会员 。
发现“蔡氏区”——神经解剖学上的贡献
蔡翘在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学生理学期间 , 他的导师哈维 ? 卡尔(Harrey?A?Carr)是著名的比较神经学家 , 有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 , 想对一种美洲袋鼠(叫做 Opossum)的动物的脑 , 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 作为这个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 哈维教授把研究 Opossum 视束及视觉中枢的任务交给了蔡翘 。 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 仅袋鼠脑结构的组织切片 , 就观察了半年时间 。 终于有一天他惊异地发现:袋鼠下丘脑和中脑被盖间存在一个前人从未认识的微小集团 , 以及两条神经分支的起源和终点 。 他在论文中对这一眼球运动有关的神奇“核团”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和理论阐述 , 进而向人类揭示了其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关系的结构基础 。 该论文发表在1925年《比较神经杂志》第 39 卷上 。 这一发现震惊了当时世界的学术界 。
内测前脑束细胞起源、纤维连结及其功能意义的研究 , 一向被认为神经解剖学界望而生畏的难题 , 没想到却被一位来自中国的28岁的青年人蔡翘所攻克 。 后来 , 国际学术界将蔡翘发现的大脑版图命名为“蔡氏区”(Tsai’area) , 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生理学界的地位 。
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
编著中国第一部大学《生理学》教科书
1925年夏秋之交时 , 蔡翘回国就聘于上海复旦大学 , 创建生物学科 , 执教生物学和生理学;后来 , 又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 , 创建生理学科 , 任生理学教授 。
蔡翘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开设生理学课程的第一人 。 当时 , 各大学普遍用英语授课 , 尤其是生理学 , 教科书也都是用国外原版的 。 蔡翘认为 , 用外文教学不便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 , 更不便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 面对现状他挺身而出 , 得到了时任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的支持 , 在国内最早使用祖国语言讲授生理课 , 并着手自编我国第一部大学《生理学》教科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