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预警:现在还敢投合成生物的,都是勇士!( 二 )


时间来到2012年 , 法国微生物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ennifer A. Doudna博士在《科学》杂志上 , 正式发表了她们设计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
该技术让基因编辑 , 像编辑word文档或电脑程序一样简单 , 可框可删 。 随着科学家们对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 , 后来又有科学家发明出可以修改单一碱基的工具 , 如今它完全可以实现可删可改、可复制可粘贴 , 具有更精准、廉价、易于使用的技术特点 。
这也意味着 , CRISPR-Cas9技术大大降低了基因编辑的难度和成本 , 彻底改变了合成生物学 。
随着研究和技术上的不断突破 , 专攻不同领域的合成生物公司也开始崛起 , 2020年 , 合成生物学公司迎来了上市热潮 , 一年内全球就有5家公司上市 , 2021年上半年 , 两大独角兽企业Zymergen和Ginkgo也相继敲钟上市;CRISPR-Cas9技术也在202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合成生物学将迎来全新阶段 。

02

巨额融资频现 ,
高瓴、红杉、经纬纷纷入局
一系列科学研究和商业化模式上的突破 , 也让合成生物的风越刮越热 , 终于从海外吹到了国内 。
一则 , 合成生物技术相关专利的申请量快速增长、传统化工和新兴企业均展开布局;二则 , 全球资本市场对生物制造产业的青睐度越来越高 , 使得产业投融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
据融中不完全统计 , 2010-2022年 , 合成生物学全球共发生约700起投融资事件 , 仅2020年 , 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获得投融资468亿元 , 是2019年的2.5倍 。 2021年 , 上半年融资额达到578亿元 , 同比增长198.8% , 超过2020年全年的融资额 。 而第三季度 , 投向合成生物学初创企业的资金高达61亿美元 , 增幅高达33% 。
而合成生物应用场景丰富 ,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 , 合成生物学(严格来说 , 是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赛道 , 合成生物学还有许多其他赛道)是利用经过工程化的生物(比如各种细菌) , 来生产各种我们想要的东西 。 所以 , 合成生物适用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大多数领域 ,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会有“一切皆可合成”的说法 。
根据麦肯锡合成生物学报告数据显示 , 原则上全球60%的产品可以采用生物法生产 , 其中三分之一原本就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物质 , 合成生物学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 。 并预计在未来10-20年与材料、化学品、能源相关的合成生物学市场将拥有2000-3000亿美元的空间 。
面对巨大的潜力市场 , 全球多国政府已经接连出台相关政策支撑产业发展 , 美国国防部将其誉为未来“重点关注的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 , 而中国发展改革委则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 其中合成生物学被多次提及 , 覆盖医疗健康、食品消费两大领域 。
再细看国内 , 广东省、山西省、甘肃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多省市规划频繁提及合成生物 , 部分省市政府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 力推合成生物学发展 , 推动基因编辑、拼装、重组等合成生物相关技术发展 , 构建合唱生物创新技术平台 , 推动技术应用 。
可以说 , 进入2022年 , 合成生物已然成为了创投圈的“新宠” 。 仅3个月时间 , 国内合成生物融资事件达到12起 , 其中 , 其中7成项目拿下过亿融资额 , 高瓴、红杉、经纬、 峰瑞资本、光速中国、碧桂园等众多明星机构纷纷入局 。
从目前市场投资类别来看 , 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可再生能源、可降解塑料、生物合成化学品等领域 。
从应用层看 , 生物体设计与自动化平台型公司、提供赋能技术型公司这两类更受青睐 , 比如国内的蓝晶微生物、弈柯莱生物、恩和生物、瑞德林生物、迪赢生物等企业纷纷获得了高瓴、峰瑞、淡马锡、巴斯夫创投等知名机构加持 。

03

合成生物爆火 ,
是真风口还是假泡沫?
按理说 , 合成生物作为一门涉及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等多领域的跨学科项目 , 从产品研发到产出、再到工业化生产 , 任何一个环节都带有着高度不确定性 , 稍有不慎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 资本应该会持有更谨慎的投资态度 , 但显然我们低估了投资人的热情 。
政策的加持、顶尖科学家和各路资本的涌入 , 让市场上的合成生物项目变得十分“抢手” 。 很多投资人看完之后甚至不到一周时间就做了投资决策 , “要不然根本抢不到份额 。 ”同样也有投资人 , 对于看好的合成生物项目 , 从天使轮开始连续7轮加持 , 投资阶段逐渐从早期向A轮、B轮转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