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 , 不乏一年内斩获多轮融资的明星项目 。 据统计 , 蓝晶微生物曾在一年内拿到三轮融资 , 估值目前已经超过40亿 , 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华兴资本、碧桂园创投、光速中国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 。
另一家融资成绩亮眼的公司 , 是一位95后创始人成立的态创生物 , 仅10个月时间拿到四轮累计过亿美元融资 , 也备受行业关注 。
“要知道 , 以前(合成生物学)这样涉及交叉学科的项目 , 鲜少有人能听懂我们想干什么 , 甚至都不知道由哪个方向的投资人来看项目 。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CEO张浩千回忆创业时说道 。
而合成生物的投资火热 , 也带动了对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植物科学研究员赵国屏对媒体表示 , “最近 , 有不少投资人着急要和我见面 , 想要了解下合成生物学内容 , 甚至很多投资人都约不上时间 。 ”
要知道 , 目前市场上的合成生物项目多处于早期阶段 , 与真正意义上的出成果爆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 但资本过度的热情 , 也让一些投资人开始对合成生物赛道出现的泡沫表示担忧 。
“合成生物学概念显然被过分炒作了 , 赛道本身是好的 , 但很多企业都朝上面扯概念 , 比如一些中间体或化工的传统公司 , 原来按PE倍数估值可能都融资困难 , 只要‘立地转身’套上合成生物学 , 好像马上就高大上了 , 可以换一套估值体系了 , 许多投资机构也挤进来 , 重演一波泡沫 。 ” 某知名投资人说道 。
沃衍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哲波在投资蒙钛奇的采访中也表示 , “从资本的热度上来说会有一点虚火在里面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放在以前 , 一家公司可能两三年都融不到一轮 。 ”
而更有投资机构直言 , “现在还敢投合成生物的 , 都是勇士!”
其实说到底 , 合成生物前景确实诱人 , 但要做成也确实是难 。 一方面 , 涉及到跨领域的交叉学科 , 势必对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性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 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的供给是否充足是一个问号;另外 , 合成生物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生产 , 每一步都是九死一生 。
微构工厂联合创始人兰宇轩曾对媒体说过 , 在发酵设施里 , 微生物所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 , 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 需要不断地摸索和优化接种量比例、培养基配方、溶氧控制以及补料方式 。 当初从10升发酵罐规模的小试到5吨发酵罐的中试就整整用了4年时间才取得理想结果 。
而就算产品可以做出来 , 最后的商业化能否成功也是一个难题 。 Zymergen曾经设计过一种可折叠的光学薄膜 , 为了适用于折叠手机 。 当Zymergen克服万难成功生产出这种光学薄膜时 , 才发现量产远不及预期 , 更为致命的是 , 折叠手机没有获得市场认可 , Zymergen也因此股价暴跌 。
【VC预警:现在还敢投合成生物的,都是勇士!】所以 , 国内合成生物当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 对于这个蕴藏着颠覆性和创造力的赛道 , 资本有了极高的热情 , 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 , 但任何一个新兴赛道都会经历一个狂热期 , 等挤掉泡沫后 , 最终才会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 。
推荐阅读
- 恐龙灭亡时,有多痛苦?2公里厚的岩层揭晓,痛苦程度或超乎想象
- 人类结局会怎样,飞船从229.8亿公里外传回的一张照片,道出谜底
- 天文探测新发现,金星可能存在生命
- 你有没有“鬼压床”的时候
- 人类未来可能面对的三个灾难,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我们需要警惕
- “蓝火球”划过澳大利亚夜空,无人知道是什么,科学家作出猜测
- 科学家警告:2029年4月13日,一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
- 2022年会出现两次“血月”现象!真的有不祥之兆要降临吗?
- 陨石撞击的致命角度被算出,其摧毁力极强,这个角度夺走了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