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勇于探索未知 , 是镌刻在人类DNA中的优异品质 , 而探索必定伴随着牺牲 , 可以说人类所有的探索成果 , 都交织着血与泪的悲歌 。
在地球上探索未知如此 , 在太空中探索未知同样如此 。 相比地球上适宜人类活动的条件 , 在太空中探索所面临的问题会更多 , 难度通常也会更大 。
而这也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如果宇航员在太空探索中牺牲了 , 并且现有技术很难回收他的遗体 , 那么他的遗体会不会成为其他星球的生命起源呢?
死亡后遗体会有怎样的变化?
在地球上 , 死亡后如果不进行任何的处理 , 那么腐烂是所有地球生物尸体唯一的归宿 , 这主要是由于身体失去了免疫系统的调节 , 身体中的微生物会大量繁殖 , 继而将身体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 重新加入大自然的一系列循环中 。
【假如宇航员在宇宙牺牲后,遗体坠入其他星球,可能成为“生命起源”吗?】在太空中 , 宇航员生活在宇航员和太空船中 , 这两个地方都能保证宇航员的氧气和压力需求 ,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正常运转 , 身体中的微生物也就能够和谐共存达成平衡 。
如果宇航员死亡 , 原本和谐共生的微生物就会失去调控 , 起初会有一段时间的猛涨 , 在人体内以人体剩余物质为能量来源 , 继而分解人体 。 但这种增长持续不了多久 , 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再次抑制它们的增殖 。
飞船和宇航服与太空环境相比 , 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的气体、温度和压力 。 太空近乎真空 , 倘若宇航员牺牲时宇航服和外界连通 , 那么他身体中的水分会被迅速蒸发 。
由于真空中没有导热介质 , 身体中的热量只能靠辐射缓慢散发 , 所以宇航员的身体不会冷却的很快 , 此时的微生物还能够在身体中存活 。
而由于宇宙中没有大气的存在 , 阳光直接照射遗体会有强烈的制热作用 , 同时也能够杀死很多微生物 。
在这种冰与火的双重洗礼下 , 身体中的微生物很难存活下来 , 而没有微生物的分解 , 宇航员的遗体并不会像在地球上一样腐烂 。
遗体的归宿
现如今 , 因为科技能力的限制 , 宇航员们执行的任务几乎都是近地任务 , 也就是说他们距离地球其实并不遥远 , 仍然处于地球的引力范围内 。
如果宇航员是在这个距离内牺牲 , 那么遗体会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绕地球公转 , 成为地球的“卫星” , 然后被慢慢地拉入地球大气 , 在和大气的剧烈摩擦中成为一颗耀眼的流星 , 就和小狗莱卡所遭受的命运一样 。
在载人航天发展初期 , 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 , 在宇航员真正进入宇宙之前 , 科学家们曾做了许多次动物实验 , 而第一只进入宇宙的哺乳动物就是一只叫做“莱卡”的3岁混血母犬 。
1957年11月3日 , 在经过20多天的训练之后 , “莱卡”随着“斯普特尼克2号”飞出了大气层 , 进入了茫茫宇宙 。
因为飞船没有设置隔热系统 , 唯一的散热工具就是一个小小的风扇 , 在高温和恐惧的侵袭之下 , 进入宇宙仅5小时之后 , 莱卡便失去了所有的生命体征 。
1958年4月4日 , “斯普特尼克2号”在围绕地球公转2570圈之后坠入大气层 , 在剧烈的摩擦中连同莱卡一起成为了地球自然循环中的一员 。
除了坠入大气层被焚烧殆尽 , 宇航员的遗体还有可能被太阳光“焚尽” 。 在太阳光线的作用下 , 带电粒子会持续不断地轰击生物组织 , 使得生物组织在冲击下慢慢分解 , 最后转化为小分子消散在茫茫宇宙中 。
如果宇航员是在外太空执行任务时死亡 , 并且宇航服或飞船保存完好 , 那么由于地球引力无法对其造成影响 , 他的遗体会在宇宙中飘荡 , 直至重新被某个星球的引力所捕获 。
推荐阅读
- 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已发射升空50多年,为什么没有坠入大气层?
- 我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小镇,将成为全球太空观测的新中心
-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500度,为何外太空还是冷的?
- 人类有能力阻止台风吗?3个大胆的想法,以后或许会成为现实
- 火箭只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才能出地球大气层吗?能否慢慢飞出去?
- 私人太空飞行,真能让普通人进入太空吗?或许会造成永久的不平等
- 如果将土星放置在巨大的海洋上,它能漂浮起来
- ?双星伴月及月掩金星天象下周亮相天宇
- 核聚变火箭的突破或将使人类离开太阳系?人类有望定居其他行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