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焦虑”背后的中美博弈( 三 )


换句话说 , 中国若希望在太空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关键领域、经济增长等方面弯道超车 , 可以更重视风险投资的国运杠杆效应 , 鼓励和支持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 , 和美国掰掰手腕 。
具体来看 ,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存在以下两个发展的契机 。
第一 , 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众多 。 据IT桔子统计 , 截至2021年 , 中国历史上参与过风险投资的企业合计747家 , 不仅有BAT等互联网企业 , 还包括联想、复星等非互联网企业 。
这些企业风险投资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有钱且稳定 。 企业风险投资机构解决了风险投资各环节中最基础的资金来源问题 , 系专职风险投资机构的有效补充 。 他们能够也有动力扩张自己的企业版图 。
也正是这些大企业 , 2022年以来一直在与红杉等海外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中国独角兽争夺战 。 IT桔子统计显示 , 截至2022年5月20日 , 中国新增了28家独角兽 , 14家在拿到中国企业风险投资部门的投资后晋升为独角兽 。 其中8家属于新能源等实体经济 , 3家是人工智能独角兽 , 2家是医药领域独角兽 。

第二 , 在特定领域完成有目的的出击 。
目前 , 包括企业风险投资部门在内 , 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已经在卡脖子的硬科技领域展开反击 。
据36氪不完全统计 , 2020年至2021年 , 腾讯投资了超过100家科技企业 , 涉及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多个硬科技领域 。
IT桔子统计显示 , 2020年以来 , 阿里巴巴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企业服务等数实融合领域累计投资了37家科技公司 , 涉及芯片研发、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信息化等多个硬科技行业 。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 2022年第一季度 , 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吸纳的风险投资额占据全行业前三 , 分别为448亿人民币、353亿人民币、313亿人民币 。
或许对于备受争议的互联网风险投资行业来说 , 这也是一个证明自身价值、重新塑造形象的好机会 。

本篇作者 |薛宁 | 陆泓|当值编辑 |麻酱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图源 |VC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