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举,凭“看脚印”的绝活一生破案无数,却多次请求降职,为何( 二 )


他说:“两年前 , 你偷过自行车 。 ”
那人又问:\"啥凭据?\"
他说:“错不了 , 两年前我在丢车现场看到过你的脚印 。 ”
小偷一听他的大名 , 就乖乖地认了 。
王清举去信阳参加现场会时 , 决心拜马玉林为师 , 要一洗他在周口汽车站留下的耻辱 。

马玉林
不巧的是 , 马玉林因病没有到会 , 只有他的大弟子苗春青来了 。
苗春青在纵火现场查看了脚印说:“这是一个男青年作案 , 年龄在25岁到28岁之间 , 身高1.66米左右 , 体态偏胖 , 走路‘外八’ 。 ”
信阳县公安局按照苗春青推断 , 召集十多个青年走了走过场 , 苗春青只看走相 , 一个个都被他排除了 , 唯独留下了一个平时最不引人注意的哑巴 。
破案组请一位聋哑教师来帮助审问 , 哑巴用哑语招认说 , 他对大队干部有意见 , 可他这个哑巴有苦没处诉 , 就烧了几个稻草垛 。
王清举没有想到 , 脚印上还有这样神奇、深奥的学问 。
短短一天半的现场会 , 使他确定了毕生努力的方向 , 那就是探索“脚印”这个隐藏着大千世界奥秘的方寸之地 。
从此 , 他下定决心要学习这种“看脚印”的绝活 , 并因此自称是“马神仙”的弟子 , 他说 , 他所从事的研究 , 是马老师的生活智慧作为一门科学的继续 。

王清举
二、自造“试验田” , 刻苦专研绝活王清举从现场会上回来 , 就在办公楼后边创了一块地 , 这是他的“试验田” 。
大家从这里走过后留下的脚印 , 给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研究对象 。
有时大家便故意给他出难题 , 一次 , 他们让一个正在生病的20岁小伙子从他的“试验田”里走过去 , 然后让他判断 。
他一看脚印“上挑” , 就根据口诀说:“一步一挑 , 40岁不少 。 ”
同事们大笑 。
他知道上当了 , 又经反复试验 , 把口诀改为:“一步一挑 , 一定看好 。 一是身体不好 , 一是鞋大脚小 , 一是40岁不少 。 ”
还有人特意找来一位身高脚大的女子篮球运动员 , 留下脚印考他 。
他测量再三 , 认定是男人的脚印 , 又惹得大家笑他 。
但他不怕自己成了笑料 , 倒是十分乐意让大家多出难题 。
他把这些失误用“教训1”、“教训2”的编号 , 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 , 促使自己在寻找特殊规律上多下工夫 , 还编了不少准确、易记的口诀 。
例如 , “前掌压痕很集中 , 此人一定很年轻 。 ”等等 。
他对这些基本特征的总结 , 加上对其他特征的综合分析 , 使他在“试验田”里得到了丰硕的收获 。

王清举
【王清举,凭“看脚印”的绝活一生破案无数,却多次请求降职,为何】1974年 , 淮阳县棉纺厂接连发生了几起纵火案 , 就在公安局派人进厂破案期间 , 又连续发生了两起 , 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 却闹得人心惶惶 , 也激怒了县公安局的破案人员 。
后两起纵火案发生以后 , 在受害人陈西根的后窗台上和窗台下边 , 发现了作案人留下的泡沫底凉鞋脚印 。
破案指挥部知道王清举正在钻研“步法追踪” , 就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 , 请他去看看脚印 , 试验试验 。
这是王清举第一次到现场勘查脚印 。
他和技术员袁泽民经过测量 , 琢磨了好久 , 认定是一个女人作案 。
但他刚刚在“试验田”里钻研了一个多月 , 不敢说死 , 只说像个女的 , 20岁上下 , 身高 1.60米左右 , 身体瘦弱 。
破案人员一听 , 都纷纷摇头 。
他们已经在这里调查了几个月 , 确定了十多个嫌疑人 , 没有一个是女的 。
工厂开会 , 800多名职工排着队进入会场 , 王清举瞪大眼睛看了一遍 , 也没有认出嫌疑人 。
但他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鉴定 , 就到厂内女厕所外面蹲守 。
终于有一天 , 厕所门外出现了与纵火现场同样的脚印 。
他随着脚印追踪 , 却追到了受害人陈西根的家里 。
一打听 , 陈西根有个女儿叫陈桂花 , 恰好20岁 , 身高、体态与他的判断一致 。
那天开会排查时 , 她请病假在家 , 没有到会 。
纵火嫌疑人怎么会出现在受害人的家里?大家都感到纳闷儿 。
这时下了大雨 , 为了保护现场而扣在现场脚印上的瓷盆被人拿走了 , 留下了一串胶鞋印 。
王清举发现 , 胶鞋印的步法特征与原来现场上的泡沫底凉鞋印步法特征一致 。
侦查员跟着胶鞋印 , 又追踪到了陈西根家 , 发现陈西根的女儿陈桂花穿的胶鞋还没来得及刷洗 , 接着又找到了陈桂花作案时穿的泡沫底凉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