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举,凭“看脚印”的绝活一生破案无数,却多次请求降职,为何( 三 )


事态的发展一步步地证实着王清举对脚印鉴定的准确性 。
经过审讯 , 陈桂花供认了她七次纵火的罪行 。
原来 , 这个厂是刚从郑州迁来的 , 她不愿来淮阳 , 还有一些职工也不愿来淮阳 , 她企图用纵火的手段火上加油 , 蛊惑职工闹事 , 再把工厂迁回郑州 。
她在自己家里纵火 , 是为了转移破案人员的视线 。
从此 , 王清举的“步法追踪”出了名 , 哪里的作案现场一发现脚印 , 就赶紧通知他 , 他开着摩托就去了 , 又接连用“步法追踪”破获了几起大案 。
1975年 , 公安部召开全国刑事技术规划会 , 王清举作为特邀代表到会作了精彩的发言 。
内蒙古代表见到王清举说:“好啊 , 内蒙古的花儿在老远老远的中原结果了!”
1976年 , 在全国第一次“步法追踪”研讨会上 , 王清举与他从未谋面的师父马玉林终于见面了 。
69岁的马玉林跟他38岁的中原弟子进行了倾心的交谈 , 向他面授了“前掌压力面×5=年龄”的秘诀 , 还有“根据撒尿蹿多远来判断年龄”的绝活儿 。

三、拒绝升官就在王清举拜见马老师的“步法追踪”研讨会之后 , 公安部部长赵苍壁提出 , “步法追踪”要向科学化进军 , 他说:“用肉眼观察脚印 , 靠的是经验 , 几十年才能学出来一个马老师 。 要使经验上升为一门科学 , 才便于学习和应用 。 ”

王清举一回到周口 , 公安处就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步法追踪科研组” 。
1978年 , 王清举到安徽讲课 , 安徽公安干校的一位学员当场提意见说:“王老师 , 你这个方法全靠经验作判断 , 太难学了!经验是十人九不同 , 没有定量标准 , 法律承认吗?步幅类型、足迹特征要定量 , 实现数据化 , 以数据为标准 , 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 ”
这个意见使王清举深受触动 , 也使他豁然开朗 。
之后 , 他先后到中国科技大学 , 周口师专拜访教授专家 , 决定用数理理论来解释他的“看脚印”绝活 , 之后 , 他这个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人 , 硬是读完了《概率论》、《概率与数字统计》、《模糊数学》等十多本“天书”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最终在数理统计专家的帮助下 , 在测得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王清举和他的科研组抓住了步幅变化的规律 , 独创了“级差检验法”、“U检验法”、“T平方检验法” , 实现了步法检验数据化和标准化 。
1980年3月 , 王清举以他率先实现“足迹步法定量化”的优异成绩 , 参加了河南省公安战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 荣获个人一等奖 , 他领导的科研组荣获集体二等奖 。
接着 , 他又参加了全国公安战线的“双先”表彰大会 , 荣立一等功 。
王清举从全国公安战线“双先”会上回来后 , 却听到一个使他大为惶恐的消息:地委要提拔他担任周口地区公安处的副处长 。
他说:“毁啦 , 我的科研咋办!”
他急忙找到地委书记说 , “千万不要叫我当处长 , 我一当处长就没有时间搞科研了 , 别把科研弄丢了!”
地委书记说:“你当处长对科研更有利 , 就这么定了 。 ”
那一年 , 王清举已经42岁了 。
从此 , 王清举副处长忙于行政事务 , 使科研工作中断了三年 , 他为此惶惶不安 , 但他的心却一直没有放弃科研工作 。

王清举
1983年3月 , 组织上派王清举去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前身)进修 , 这又是提拔的先兆 。
但他却利用在北京学习的机会 , 到公安部科研部门摸信息 , 跑项目 。
他听说“步法追踪”在城市不受欢迎 , 因为城市多是水泥或柏油路面 , 人口比农村密集 , 不容易留下成趟的脚印 , 多数是单个脚印 。
王清举决定进行单个脚印的研究 , 多次要求公安部科研所给他立下这个科研项目 。
他的决心感动了上司 。
当进修期满的时候 , 他带着“足迹定量检验”的科研专题回到了周口 。
从1983年到1987年 , 王清举又带领他的科研小组 , 进行了浩繁的取样、测量工作 , 找到了脚趾、脚前掌上17个点的数据测定公式 , 发明了“立体足迹检测仪” 。
这个科研项目又通过了公安部的鉴定 , 荣获科技成果二等奖 。

王清举
1993年8月 ,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立体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技术”立项 , 目的是要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准确地测量、输入、鉴别、储存、读取足迹特征的测量系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