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斥资建世界第1高桥,西方直言不可能,竣工后连美都刮目相看( 二 )
文章图片
这是中原人南迁的结果,隋朝末年中原战火纷飞,大量中原人开始南迁,其中一部分洛阳人就迁到了泉州一带 。这些中原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当地人很快和谐相处起来,他们发现这里山川地势与洛阳很相似,故取名洛阳 。众所周知,一座桥梁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需要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出海口处,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桥梁修建前这里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又称“万安渡” 。然而,万安渡的所在的位置极其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等地 。
文章图片
【中国斥资建世界第1高桥,西方直言不可能,竣工后连美都刮目相看】随着泉州经济地位越发重要,修建大桥势在必行 。据《泉州府志》记载,主持洛阳桥修建的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 。从皇佑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前后经历6年修建,耗资1400万两白银 。洛阳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目前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而成 。洛阳桥修建成功后,泉州地区兴起了修桥的热潮,短短一百五十年间,这里出现了200多座桥梁,当时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的说法 。
文章图片
洛阳桥之所以如此出名,集中体现了造桥者的远见卓识 。首先,设计者根据洛阳江口潮大流水湍急的特点,首创“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来加固桥梁 。所谓的“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修建中轴线抛下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接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桥墩修建别有特色,采用长条石交错垒砌,如同小船,两头尖以减弱浪涌对桥墩的冲击 。至于“种蛎固基法”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就是在桥墩基石周围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动物用于桥梁加固的创举 。正是这样的一系列加固措施,使得洛阳桥千年不倒 。时至今日,虽然洛阳的通车已经被替代,但它向世人展现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永放光芒 。
推荐阅读
- 尼泊尔姑娘不要彩礼,愿嫁给中国小伙,但有一点要求让人难以接受
- 基建狂魔有多牛?中国接手5大超级工程,完工后让世界直言不可能
- 它被称为“中国神兽”, 全世界只剩下3只, 即将走向灭绝
- 美国卫星拍下惊险一幕,400万吨巨兽靠近中国,玛雅预言或成真?
- 200年前,中国人不是黄种人,那是什么人种?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 烧钱研究、进口,美国零件900,中国900万,差距到底在哪?
- 全球都忌惮的中国科技:不是北斗不是量子技术,而是“太空平台”
- 美国成功登陆火星,喜悦却被一个噩耗冲散!中国航天越追越近了!
- 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附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 真能永葆青春?中国科学家:延缓衰老有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