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他年逾古稀,退休后旅行40余国,7次入藏,在5000米高原欢呼雀跃( 九 )



库斯科位于秘鲁南部海拔3500-3600米的高原上 , 是古印加帝国的中心 。 自从印加国王在11世纪初兴建了这座城市 ,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 , 库斯科发展成了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 , 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 。 16世纪初 , 西班牙人打败了印加人 , 攻克了库斯科 , 开始了历经几百年的殖民统治!

然而 , 西班牙殖民者不但保留了古城的众多广场和棋盘式街道布局 , 也没有把印加人的神庙 , 城墙完全销毁 , 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再建自己的教堂 , 修道院 。 自此 , 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共生共存 , 印加文化与欧洲文化水乳交融 ,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明现象!走在库斯科的大街小巷 , 随处可见印加时代的大石块石墙 , 而在石墙的上部 , 却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立面!

马丘比丘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和“天空之城” 。 马丘比丘距印加帝国都城库斯科约120公里 , 坐落在一座海拔22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 , 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 。 20世纪初 , 传说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有座神秘古城 。 然而 , 西班牙人在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 , 对它却一无所知 , 秘鲁独立后100年里也无人涉足这座古城 。 在400年的时光中 , 古城完全被遗忘在高山之巅 , 灌木、苔藓和藤蔓将其包裹 , 断壁残垣隐约可见 。 直到1911年 , 终身致力于寻找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维尔卡班巴(Vilcambamba)的耶鲁大学考古学家希拉姆·宾汉(Hiram Bingham) , 才在这崇山峻岭中发现了古城的遗迹 。

人们将杂草藤蔓清除后 , 出现了一座整齐有序的古城 , 宫殿、神庙、祭坛、广场、街道、水道、仓库等一应俱全 。 以城墙为界整个城分为农业区及居住区 。 农业区再依所在位置分成高低两区 , 居住区则包括神圣区、通俗区 , 祭司和贵族区 。 置身迷宫般的石头城 , 台阶倚山铺砌 , 蓄水系统引来山泉供饮用 , 现在依旧流淌着 。 石屋上的茅草顶抵不住风雨的侵蚀早已不见踪影 , 只有孤零零的石墙让人缅怀圣城过往的荣光 。 贵族区的墙壁上都留有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窗户 , 可以望见农业区中鳞次栉比的梯田 。 古印加人是处理和运用石料的大师 , 没用灰浆等粘合物 , 大小石块却严丝合缝 。

即使是看了很多标准角度的完美照片 , 到了现场 , 仍然觉得马丘比丘无比壮观 。 古城的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崖 , 南面筑有两道古墙 。 外墙开一小门 , 有一条小道从小门通向山下 。 内墙里面为城池 , 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石头建筑 , 间杂着颓墙残壁 。 房屋鳞次栉比 , 坐落在一排排长长的台阶上 , 建筑物之间有上百条石阶梯和小路相通 。 屋子都很小 , 只有一个小房间 , 窗户一般为3扇窗 , 紧临狭窄的街道 , 但建造得十分坚固耐用 , 朴实无华 。 相形之下 , 举行祭典的场所在建筑上就讲究得多 , 如主庙、太阳神庙、三窗庙等 , 使用了许多多边形或正方形的巨石 , 许多天然的圆石块被融合进整体设计中 , 显示出很高的建筑技巧 。

然而问题是 , 印加人为什么要把一座城市建设在四周全是悬崖峭壁的高山上?有人推测 , 印加人自认为是太阳的子民 , 崇拜太阳神 。 把古城建在高山上 , 深入云端 , 不过是为了离太阳更近一些吧 。 因此马丘比丘又叫做“天空之城” 。

从发掘出的遗址 , 考古学者推断 , 马丘比丘并不是普通的城市 , 而是一个举行各种宗教祭祀典礼的活动中心 。 每年的夏季 , 贵族们便会从都城库斯科来到这里祭拜太阳神 。 常年居住在马丘比丘的人大约不到1000 , 他们住在这里是为了古城的日常维护 , 以及为祭拜活动提供服务 。
这一点从古城的规模以及周边的梯田也可以得到印证 。 古城面积不大 , 不到2平方公里 , 能够容纳的人口极其有限 。 第二 , 周边梯田出产的粮食 , 也很难养活超过1000的人口 。 秘鲁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路易斯·E·巴尔塞尔(Luis E Baesile)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 他根据马丘比丘古城的建筑结构、风格及工程工艺的特点 , 认为:马丘比丘应该是第9代印加国王帕查库提(Pachacuti)时期的历史遗迹 。 帕查库提为了镇压被征服者部落的反抗 , 在各战略要地修建了许多规模庞大的城堡 。 而他为了祈求万物的主宰太阳神能给他以力量 , 在每一座城堡中又修建了许多专门祭拜太阳神的庙宇 。 马丘比丘就是这样一个城堡 。

Q8:有些人说 , 中国那么大 , 玩遍已经不错了 , 您觉得国外游和国内游有哪些区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