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发现那些“成双成对”的小行星可能生来就是如此


天文学家发现那些“成双成对”的小行星可能生来就是如此



3D模拟的外太阳系“星子”形成方式 。
太阳系起源于混沌 。 在那团圆盘状的星云中 , 乱石横飞 。 沙粒聚合成石子 , 石子聚合成巨砾 , 巨砾聚合成行星 。 那些巨砾 , 亦即被称为“星子”(Planetesimal)的 , 它们的直径应当至少有1千米 。 大部分的星子已经成为了行星的一部分 , 也有一部分今天依然漂浮在寒冷的太空里 , 被我们称为“小行星”和“彗星” 。
天文学家对于沙粒如何碰撞 , 如何进行化学反应 , 形成较大的颗粒 , 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掌握 。 但是对于从沙粒转化而来的“小石子”如何继续聚合 , 形成直径1米左右的石头 , 却知之不多 。
当前与此相关的主导性理论是所谓的“流体不稳定”(Streaming Instability)理论 。 科学家相信 , 在年轻恒星周边的气体中 , 颗粒较大的尘埃会通过相互影响 , 逐渐变大 , 最终导致它们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变成“星子” 。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正确却很难验证 。 幸运的是 , 太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实验室 。
这个实验室就是“柯伊伯带” 。 “柯伊伯带”距离我们相当遥远 。 它是一块几乎没有被惊扰过的“处女地” 。 在距离太阳较近的地方 , 木星的一度横行 , 曾使小行星和彗星四处乱飞;而且内太阳系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 但是遥远的太阳系边陲 , 却依然保留着太阳系40多亿年前尚且年轻时的状态 。
最近一个科研团队 , 在分析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夏威夷凯克望远镜的数据之后发现 , 在这些地方 , 大部分的双天体(类似于双星)都在一条与行星方向相同的轨道上运行 。 这个看上去很小的发现 , 实际上很重要 。 因为它与许多天文学家认为的双天体形成机制发生了矛盾 。
通常人们简单化地认为 , 双天体是由于两个小行星靠得太近 , 而被互相之间的引力俘获的 。 但是该科研团队通过对“流体不稳定”理论进行模拟后发现 , 在时间概率上 , 有80%的物质团块 , 形成在与行星同向而行的状态下 。 这个比例和他们观测到的 , 与行星同向而行的双天体比例是相同的 。 这可能表明这些双天体生来就是“成双成对”的 。
【天文学家发现那些“成双成对”的小行星可能生来就是如此】虽然并不是所有双天体的形成机制都是如此 , 但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 , 这可能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