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二 )


有的蜉蝣物种还长有一对微小的圆形翅膀 , 在较大的翅膀后面 , 很难被第一时间察觉 , 这是它们高度退化的后翅 。 大部分蜉蝣身体的末端长有两到三根看起来像线的尾巴 , 长度甚至超过了身体 。 不同种类的蜉蝣颜色和大小各不相同 , 但它们往往与背景融为一体 , 以此来伪装隐藏自己 。

蜉蝣
蜉蝣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 , 除了北极和南极洲 , 它们遍布世界各地 。 全世界已知的蜉蝣有3000多种 , 中国有记录的大约是250余种 。

  • 脆弱又顽强的种群
在人类的眼里 , 蜉蝣这种极其短命又微小的生物的似乎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 它们看起来如此脆弱 , 几乎能够忽略不计 。
然而 , 蜉蝣的生命力却人类所想象的顽强许多 , 因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蜉蝣个体 , 汇聚而成的群体基因却异常稳定 , 它们繁衍至今 , 几乎也没有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影响 。
另外 , 蜉蝣成虫的寿命的确很短 , 但蜉蝣的一生其实经历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 是所有昆虫中唯一存在亚成虫与成虫2个具翅成虫期的种群 。 蜉蝣的变态类型为原变态 , 稚虫生活在清澈的浅溪流中 , 也有些生活在静谧的湖泊边缘 。

蜉蝣的幼虫就没成虫好看了
随着稚虫年龄的增长 , 它们开始发育 , 长出能够控制水流、吸收养分、摄入氧气的气管鳃 。 蜉蝣幼虫以藻类、微生物、腐烂的动植物等组成的有机物质为食 , 这一时期可以持续数月到一年 , 甚至是三年 。
成熟的稚虫会长出1~2对黑色的翅芽 , 它们会蜕皮20~40次 , 然后进入亚成虫期 。 这一时期它们的外观发育已经和成虫类似 , 历时极短 , 通常只持续几分钟 , 时间长的在24小时左右 。 一旦蜉蝣长了翅膀 , 进入成虫阶段 , 它就不能再进食了 。

蜉蝣蜕皮
因此成虫没有嘴 , 它们的消化道里面涨满了空气 , 肠道形成一个封闭的气球 , 使其能轻易浮出水面 , 飞行起来也异常轻盈 。
这也是它们短命的原因 , 因为任何动物都需要食物与能量才能够生存 , 不吃不喝的蜉蝣根本活不了多久 , 大约在数小时或一天内死亡 , 最长的可以坚持7天左右 。
“盛开的蒂萨河”在变成成虫以后 , 寿命只有一天的蜉蝣是如何度过余生的呢?答案便是寻找配偶 。 在东欧 , 每年的盛夏 , 蒂萨河“盛开”的美景总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观赏 。 “盛开”的不是什么品种的花朵 , 正是数以百万计的交配的长尾蜉蝣 。

盛开的萨蒂河
它们成群结队 , 几乎是一瞬间便出现于河面之上 , 形成了“盛开的蒂萨河”美景 。 在短短数小时即结束生命前 , 蜉蝣必须完成最后一项重任 , 寻找配偶并交配繁殖 , 这也是它们短暂生命中最浪漫、最绚丽的时刻 。
  • 为爱而生 , 为爱而死
某种意义上来说 , 蜉蝣这种生物从头到脚都是为爱情所设计的 , 在发育成熟后 , 它们的口器和消化道都已经完全退化 , 肠胃变成了一个气泡 , 飞行起来更加轻巧灵活 ,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它们更快、更方便地寻找到交配对象 。
即使在广阔天地间 , 飞行得筋疲力尽、饥肠辘辘 , 它们也无法吃下任何食物 。 因为进食只会浪费它们寻找配偶、生育后代的时间 , 可以说 , 蜉蝣成虫完全蜕变成了一个移动的精巢或卵巢 。

蜉蝣:只有一天 , 速来
蜉蝣交配产卵后 , 雄虫随即便会死亡 , 雌虫会存活得稍微久一点 , 等到产下受精卵后也随之而去 。 它们产生了新的后代 , 稚虫耗费一到三年的时光茁壮成长 , 只为变为成虫后延续繁衍子嗣、传宗接代的使命 , 简直就是为爱而生 , 为爱而死 。
蜉蝣的求偶方式非常浪漫 , 每年的春季与夏季 , 成群的蜉蝣雄虫聚集在一起你 , 进行一场美妙的“婚飞” 。 蜉蝣雌虫会在一群雄虫里挑选心仪的配偶 , 最终与之完成交配的使命 , 颇有些“自由恋爱”的味道 。

怎么做到在这种环境下划船?
为了保证顺利产下子嗣 , 它们不吃不喝 , 专注于与配偶不停地交配、产卵 , 一切结束以后 , 蜉蝣成虫短暂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 。 因此 , 人们又常常用蜉蝣比喻忠贞、美好的爱情 , 因为蜉蝣在得到爱情之后 , 便会心满意足地死去 。
但不得不说 , 这一渺小种群的生存策略非常有效 , 它们种类繁多 , 遍布世界各地 , 从两亿多年前延续至今 , 成为昆虫界的“活化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