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文章图片


生命是公平的 , 每一种生物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循环 , 最终回归大自然;生命又是不公平的 , 它赋予不同物种的时长完全不一样 , 有的物种可以存活成百上千年 , 而对于有的物种来说 , 短短一天甚至几小时便是它们完整的一生 。
说起自然界的长寿动物 , 乌龟、鲸类等都很容易被联想到 , 它们已经成为了“长寿”的代名词 。 那么 , 若说起世界上最短命的动物 , 你知道是什么吗?或许大家对它并不了解 , 但对它的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 它就是蜉蝣 。

【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蜉蝣在昆虫的种群内颜值较高
蜉蝣是一种不起眼的有翅昆虫 , 体型非常微小 , 在大自然中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不计 。 但它却凭借着短暂的生命与渺小的个体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常客 , 人们赋予了蜉蝣各种美好的寓意 。
早在2000多年前 , 《诗经·国风·曹》里便收录并流传下来一首《蜉蝣》:“蜉蝣之羽 , 衣裳楚楚 。 心之忧矣 , 于我归处?蜉蝣之翼 , 采采衣服 。 心之忧矣 , 于我归息?蜉蝣掘阅 , 麻衣如雪 。 心之忧矣 , 于我归谁?” , 这是曹国乐师劝谏君王所作 , 也是蜉蝣在历史长河中首次登上文人墨客的舞台 , 并且一鸣惊人 , 引发了古人浓厚的创作兴趣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名气最大的当属苏轼《赤壁赋》里的那句“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 虽然这篇赋不是专门描写蜉蝣的 , 但作者通过蜉蝣感叹了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类的渺小 , 生动形象 , 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
古人为何如此偏爱蜉蝣?它们短暂的一生究竟有何值得关注的地方呢?深入了解蜉蝣之后 , 相信你心中自会拥有答案 。
微小生命的代名词蜉蝣的一生实在太过短暂了 , 来这世间走一遭 , 一盏茶的功夫便是生死轮回 , 实在充满了难以诉说的悲情 。 “朝生而暮死 , 与蜉蝣同寿” , “朝生暮死”这个词汇便是蜉蝣的代名词 。 然而 , 你能够想象如此短命的生物 , 已经在地球上延续了至少两亿年吗?

蜉蝣:我可是和恐龙玩过的活化石
  • 摇摇晃晃两亿年
蜉蝣目统称蜉蝣 , 物种历史相当悠久 , 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 。 虽然距今关于蜉蝣的化石记录不完全 , 但已知的最早的蜉蝣化石来自并石炭纪(约 3.232 亿至 2.989 亿年前) , 比恐龙还早了一亿年 。 并且 , 它们似乎在二叠纪(2.989 亿至 2.522 亿年前)期间大量繁衍存活 , 种群兴盛 。

三尾拟蜉蝣化石
如此算下来 , 这种不起眼的、短命的小昆虫 , 已经拥有了至少两亿年的历史 , 它们摇摇晃晃地飞行 , 见证了地球无数变迁与换代 。 蜉蝣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ephemeros , 意思是“短暂的” , 它们长为成虫后的寿命只有几小时到一天不等 。
蜉蝣体型极其微小 , 只有3-27mm左右 , 但全身却长有非常完整健全的器官 。 成虫拥有大大的眼睛与短细的触角 , 纤细的身体更加凸显了眼睛的庞大 , 它们也因此被描述为“虫眼” 。 背部长有一对不能折叠的透明翅膀 , 带有垂直和水平的纹理 , 精致美丽 。

雨中的蜉蝣
它们的外观看起来有点类似于蜻蜓 , 实际上它们的确能与蜻蜓攀上那么一点亲戚关系 , 只不过这关系隔得太远了 。 二者都属于古翅类昆虫的大分类之下 , 是古代昆虫群的一部分 , 但却属于不同的科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