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的蜉蝣:虽已存在两亿年,成虫寿命却只有几小时到一天( 三 )


交配、繁衍是动物们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 “为爱而死”的生物并非只有蜉蝣一类 。 在昆虫界 , 许多雄性都会在交配后异常疲惫以走向死亡 , 例如苍蝇、蟑螂和蜜蜂等 。 因为对于雄性来说 , 交配结束便意味着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完成了 , 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

被蜉蝣“淹没”
这听起来似乎很残酷 , 但这其实是物种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 大多数昆虫一生都只能生育一次 , 雄性昆虫如果在交配后继续活着 , 便会消耗食物 , 增加雌性昆虫的生存竞争 , 不利于后代的出生 。
此外 , 昆虫的寿命与自身的营养储备也脱不了关系 , 雄性昆虫的精液富含大量营养物质 , 一方面能够吸引配偶进行交配 , 另一方面又能给雌性昆虫补身体 , 这些消耗的都是自身的能力 。 诸如蜉蝣等昆虫成虫后又不再进食 , 失去了大量营养 , 自然无法再支撑起自己的身体 。
不容忽视的生态价值在过去 , 蜉蝣也曾被人们当做是害虫 , 因为它们偶尔在市区大量聚集 , 成群结队出现 , 会引发局部的小骚动 , 美国的城市就曾经遭受蜉蝣群体的入侵 , 惊动了该区域的气象雷达 。 它们会被灯光吸引 , 聚集在建筑物和树干的表面 。 死后会留下难闻的气味 , 成堆的蜉蝣尸体很可能会引发某些人的过敏 。

蜉蝣淹没大桥
不过 , 这些看上起都是无伤大雅的一种滋扰 , 蜉蝣总的来说对人类是没有危险的 。 尽管它们长着细长的尾巴 , 看起来像是一种刺人的昆虫 , 但它们既不咬人也不蜇人 , 因为它们没有嘴巴 , 蜉蝣成虫的唯一的目的便是繁殖 。
蜉蝣不但不算是害虫 , 相反 , 其稚虫在水中生活时还会以孑孓(蚊子的幼虫)为食 , 吸血、传播疾病的蚊子无疑是令人类感到最为头疼的生物 , 所以蜉蝣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还算是有益的 。

孑孓

  • 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
此外 , 蜉蝣还具有相当可观的生态价值 , 因为蜉蝣对水质非常敏感 , 它们只偏好生活在干净的水源中 , 因此 , 溪流、湖泊附近出现大量蜉蝣是代表着当地环境质量良好 。
在整个水下生物链中 , 蜉蝣是初级的消费者 , 它们的存在对整个河流生态链的维序极为重要 。 大量栖息的蜉蝣会吸引许多鱼类 , 提高捕鱼的成功率 , 促进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

水中蜉蝣
结语蜉蝣并不会为自己短暂的一生长吁短叹 , 对死亡多愁善感的只有人类 。 在我们为蜉蝣短暂生命悲叹时 , 也许它们对于一天的时间已经足够满足 。
有人会问 , 蜉蝣这样渺小的生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然有意义 , 它们只用短短一天便完成了生存、繁衍与落幕一系列人生大事 , “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 可谓干劲十足 , 乐在其中 。

做虫呢 , 最重要的也是开心嘛
生命的意义并非存活时长所决定 , 蜉蝣虽然个体生命周期极其短暂 , 但其群体繁衍的稳定性远高于大部分生命周期长的生物 , 这难道还不是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