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客七年,在元宇宙重生( 二 )


赛博街景里“映映” , 与同台交流的“映映” , 背后是不同的技术形态 。 如果说 , 前者尚能被归类于熟识的CG场景 , 那后者的一颦一笑则属于新鲜玩意 。 而此番从熟悉到惊艳的转变 , 正是源于映宇宙发布会所营造出的“场景感” 。
前述“故事性”的重点是融会贯通各类技术 , 避免过度堆砌 。 “场景感”则侧重于扮演纽带作用 , 起到连接用户的功能 。
人们以前大多只能从《黑镜》《西部世界》等影视作品去感知未来世界有多么生动 , 大众也只能从内容层面加以鉴赏 , 并不能切实感受到作品本身所营造的氛围 。
而XR技术虽能在现实世界中映射出虚拟场景 , 但用户接收仍依赖于屏幕 。 也就是说 , 即便实时直播本身能够同用户在时间维度建立联系 , 但倘若缺少场景感 , 传播层面其实与播片无异 。
奈何XR技术尚不成熟 , 尤其是XR直播领域 , 国内鲜有营造出场景感的样本 。
就拿核心角色——虚拟人来说 , 某些厂商口口声声标榜虚拟偶像 , 却贸然采用尚不成熟的技术体系 , 不仅难以获得大众认可 , 甚至可能沦为笑谈 。 《跨次元新星》里表演后空翻 , 却把头翻掉的“寐鱼”就是最好的案例 。
对此 , 中影年年负责人王多多透露:“互动层面 , 国内虚拟人产业正由‘中之人’实时驱动向AI‘智人’演替 , 但受限于技术水平 , AI只能做到语音识别和简单的语义理解 , 肢体动作僵化、表情生硬 , 很难达到带情感的表达与演绎 。 ”
而“映映”的背后 , 是国际先进的光学摄像捕捉硬件设备、惯性陀螺仪设备、AR Kit技术等软硬件方案的耦合 。 正因如此 , 大到肢体语言 , 小到“中之人”的表情、手指动作 , “映映”皆能在舞台上呈现 。
可见 , AI“智人”虽更“性感” , 但同营造场景感似乎关系不大 。 换言之 , 在元宇宙发布会这类向用户传递理念的项目中 , 当下或许只有依附“中之人” , 才能真正打通用户与技术的隔阂 , 从而进一步放大元宇宙标签的传播效应 。
具象化的“映映”是一方面 , 攻克XR直播的桎梏则是另一方面 。
据王多多介绍 , 目前国内外虚拟人演出都没有与XR技术相结合 , 演唱会、综艺中虚拟人与真人的互动 , 大多只是通过预制动画技术去控制虚拟人的单信号源输出 , 遵循着一定的脚本 , 既不能实时录制 , 也无法跳出物理屏幕的局限 。
除虚拟人的问题以外 , “人”的问题同样重要 。 毕竟与“映映”同台的几乎都是日程安排很满的公司高管 , 既不能只给一个机位 , 又无法拿着传统解决方案拽着高管一遍遍地录制与合成 。

据承办方透露 , 重压之下 , 映宇宙发布会除首次实现XR场景中的“映映”与真人实时互动外 , 还首次攻克XR场景无缝切换的技术难题 。 虚实结合程度之高 , 几乎可以与此前的Meta(Facebook)元宇宙发布会相提并论 。
可以说 , 映客此番营造场景感、打破虚实边界的尝试 , 为业界创造了一个成功范式 。
映宇宙进化论互联网语境早已习惯将新兴领域爆发前夜称之为“元年” , 这就像是一个锚点 , 象征着技术或市场的成熟 。 但对元宇宙而言 , 即便元年已过 , 攻城略地的时期亦未到来 。
基于映客的体量 , 叠加其对技术一贯的追求 , 打造元宇宙发布会标杆并不令人意外 。 但“映客为何进军元宇宙” , 或许才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
可以肯定的是 , 元宇宙带来的变革 , 必须与场景、内容结合 , 从这个角度上讲 , 映客不是为元宇宙而元宇宙 。 这不仅体现在映宇宙发布会流露出的精致、对科技纯粹追求上面 , 也体现在具体的产品层面 。
以百度希壤为例 , 由于同自身主营业务关联较少 , 并没有真正与业务间形成有效联动 。 不论是“半成品”的希壤 , 还是集度发布会上穿模的“夏一平”
反观映宇宙发布会所展示的全景K歌、情侣星球、原原世界等产品 , 皆是运用元宇宙精准“嫁接”直播、相亲、社交三大核心业务线 。 而从概念层面的元宇宙再到真刀真枪的映宇宙 , 何尝不是一轮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进化?

只是 , 世间所有的“进化” , 都逃不过时间的考验 。 一言以蔽之:“所有理所当然的现在 , 都是曾经不可思议的未来 。 所有现在不可思议的未来 , 可能都是明天理所当然的现在 。 ”
将电子游戏产业作为刻度尺 , 那当下虚拟世界中足以媲美现实 , 漂浮在微光里的一粒粒细小尘埃 , 皆是由数十年前的粗糙像素蜕变而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