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地球结构会受到影响吗?


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地球结构会受到影响吗?


文章图片


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地球结构会受到影响吗?


文章图片


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地球结构会受到影响吗?


文章图片


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地球结构会受到影响吗?



进入工业革命以来 , 石油和煤炭、天然气一起 , 作为三大传统石化能源 , 对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提上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 , 降低石化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 同时提高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 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 不过 , 从目前情况看 , 石油仍然是除了煤炭之外 , 世界上利用最为广泛、使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

石油的形成过程从石油的组成来看 , 它主要是由烃类化合物所组成 , 占比达到80%甚至90%以上 , 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以及沥青物质 , 共同组成了非常黏稠的混合液体 。 关于石油的形成过程 , 历来科学界对之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 总体上分为两大类 , 一种是有机物生成说 , 一种是无机物生成说 。
有机物生成说是目前科学界对于石油形成比较主流的观点 , 这里简要说一下其形成过程 。 历史上大量的动植物残骸 , 在地质作用、沉积作用等的影响下被埋入地下 , 通过漫长的时间 , 残骸中富含的大量有机物 , 与埋入环境中的泥沙、岩石等形成有机质淤泥 。 长期与外界的隔绝 , 并且在重力的影响下 , 这些有机质淤泥通过厌氧菌的分解作用 , 形成含有许多有机质的液态小油滴 , 然后逐渐向地层深入沉积、聚集 。

当沉积的深度逐渐增加时 , 这些聚集起来的油滴所处环境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 , 油液的迁移活性也随之增强 , 最后沿着岩石的缝隙 , 转移到下部砂岩层的上方 。 由于砂岩层非常致密 , 油液再也突破不过去 , 最后在地层深处 , 依靠砂岩层的形状和界限 , 围成了一个贮油层 。
而在贮油层高温高压的环境中 , 一部分烃类物质发生分解 , 形成气体 , 飘散在油层的上方 , 形成天然气 。 而在压力作用下 , 部分石油物质被压进底部的砂岩中 , 形成天然的石油矿底层边界 , 甚至有的会形成油页岩矿藏 。

世界上到底蕴藏有多少石油资源?地球上石油的蕴藏量 , 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 因为人类目前对于地层结构、地下环境的认知 , 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地步 。 和其它矿产资源一样 , 石油在地下所处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地质运动的不可预测性、矿层边界的不可确定性 , 等等 , 都限制了我们对各种矿产资源总量的估测 。

虽然我们能够从机理上判断石油的形成过程 , 但是受限于上述条件以及我们勘探技术的有限性 , 我们并不能全面、准确、实时地监测到石油矿藏的埋藏区位、总体形态以及边界特征 , 对于地下矿产资源的了解程度 , 我们依然像是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一样 , 始终没有统一、明确的结论 。

长期以来 , 世界各国对于石油资源蕴藏量的预测 , 完全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 对埋藏条件和地质条件的综合判断所下的结论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这些结论都是呈现动态变化的 , 当探测技术和模拟条件越来越进步 , 那么所探测到的蕴藏量势必会随之提高 。
从上世纪初科学家预测地球上的石油资源 , 仅能供应人类需求50年 , 到现在 , 我们在更加先进的探测技术条件下 , 预测地球剩余的石油总储量仍有1万亿吨上下 , 其中有40%左右具备开采条件 , 所以 , 地球上的石油仍可供人类使用至少20年左右 。 这就是为什么感觉地球上的石油 , 这么多年过去了 , 依然“开采不完”的道理 。

石油开采后留下的缝隙怎么办?世界上的大多数油田 , 在开采时都需要进行“加压”操作 , 仅有少量的油田 , 其内部压力能大到可以推动石油喷涌上来的程度 。 所以 , 在开采油田的过程中 , 一般都是钻探两个深孔 , 一个是注水井 , 一个是抽油井 。 通过外部能量 , 将水从注水井打进油层的最底部 , 由于水和油密度相差较大 , 而且油比水轻 , 埋藏在地底深处的石油 , 便会漂浮在水的上方 , 并且在水压的推挤下 , 从地下向上移动 , 这个时候通过抽油井 , 便很轻松地将石油抽到地面上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