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近地轨道附近失了手 , 宇航员起初会成为一颗真正的人造卫星 , 围绕地球旋转 , 当其碰到的太空尘埃越来越多 , 慢慢减速 ,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 , 他就会像一颗已经失去动力的卫星 , 坠入到大气层 , 在极快的速度下 , 瞬间气化于大气中 。 地球上的同胞 , 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天空划过一颗流星 , 甚至还有人默默许下一个君子佳人终成眷属的佳愿 。
宇航员在太空中遇难 , 该如何处置其遗体?
目前人类还处于载人、载物航天发射的高成本阶段 , 很少有国家考虑过如何处理在太空中遇难宇航员遗体的问题 。 但不排除在不远的未来 , 会出现相应的处置机制 , 其中可行性最高的一种是直接把不幸罹难的宇航员遗体存储在空间站中 , 由专门的运输飞船接回来 , 地球袍泽以极度崇高的礼仪迎接他们回故乡安眠 。
如果他们是在远离地球的征途中牺牲 , 可施行另一种可行性较高的安葬方式 , 以液氮将宇航员遗体急速冷冻 , 再利用声波震荡将其变成颗粒 , 存储在专用格子中 , 待旅程结束 , 再安葬到人类航天英雄纪念馆 。 这一葬礼形式需要飞船上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 , 对火箭载重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还有一种可能 , 让已故宇航员以小型火箭为棺 , 太空为墓 , 永不停歇地流浪 , 直到成为某颗行星的卫星 ,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 这恐怕是最浪漫独特的葬礼了 , 它代表着航天英雄的至高荣耀 。
舱外太空服有哪些特殊之处?
太空服的初始灵感来源于高空飞行员的密闭服 , 在一战期间 , 随着涡轮增压技术的更新升级 , 飞机飞行高度再创新高 , 高空缺氧和低气压以及低温对飞行员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 。 一旦飞到12000多米的高度 , 飞机驾驶舱内温度立马骤降至-50° , 这样的极限条件下 , 飞行员会因缺氧而丧失意识 , 从而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
1936年 , 英国皇家空军少校在一位美国人潜水服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 发明了低压防护服 , 直接把飞机飞到了15000多米的高空 , 创造出新的世界级飞行高度记录 , 一年后美国空军研制出了全压服 , 不过那时候的高空防护服主要以橡胶为制作材料 , 不止是味大 , 还不透气 , 穿进去 , 那叫一个要命 。
【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1961年4月21日 , 世界上发生了件大事 , 苏联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 重要的是 , 他是穿着宇航服的 , 虽然只是加压服和生命维持系统的简单组合 , 却为世界宇航服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美国也不甘落后 , 按照苏联人的设计思路 , 对宇航服进行深度改造 , 新增抵抗紫外线和热辐射的材料 , 甚至在宇航员服装的关节活动处设计了密闭金属链 , 进一步改善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灵活性 , 不过这类宇航服只能在航天器内使用 。
美国载人航天的成功 , 极大地刺激了苏联 , 他们决定用太空漫步压对方一头 , 于是才有了第一套舱外行走宇航服 , 1965年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身穿鹫式宇航服进行了长达12分9秒的太空行走 , 虽然这一次离飞船仅有5米 , 却成为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丰碑 。
该款宇航服在背包系统里面集成了生命维持系统 , 增设了气密层、真空环境热防护系统 , 迈出了人类太空航天服设计革命的一大步 。
随着航天技术和新材料科技更新迭代 , 现在的舱外航天服已经朝模块化、行动灵活化发展 , 生命维持系统以及喷气推进系统已经独立出来 , 为宇航员在太空中执行各类科考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
舱外宇航服按照功能划分 , 可分为保暖层、液冷通风冷却服、生命维持系统集成外壳 。 对了 , 还有纸尿裤 。
保暖层主要是聚酯纤维材质 , 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会换成液冷通风服 , 美国和前苏联的舱外航天服又有所不同 , 美国的可以模块化拆卸 , 气密头盔、通讯组件、手臂、下肢组件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等多个部分需要依次穿戴;而前苏联的则是宇航员穿着液冷通风冷却服整个进入一体化的航天服外壳中(确实很战斗) 。
美国的宇航服
战斗民族的宇航服
NASA在2019年发布了一款开挂的宇航服 , 与苏联时期那种从宇航服后面穿戴的有点类似 , 只不过美国的是直接挂在航天器上面 , 出舱时 , 从衣服后面开出的孔洞钻进去 , 进舱时后背接上舱门 , 从宇航服背后爬出 。
推荐阅读
- 亚·老料\uD83E\uDD8F·精品108粒
- 美国将重启金星探测计划,这颗“炼狱”星球,为何如此让人着迷?
- 新研究:太空飞行活动将破坏地球臭氧层
- NASA负责人声称:几乎所有宇航员都见过外星人!嫦娥未来将成为破壁人
- 近似真空的太空里也需要“防腐”?太空中的金属应该如何防腐
- 问天寻梦向太空,中国空间站梦想实现之旅
- 7名宇航员“气化”,NASA隐瞒关键信息?回顾最惨烈的航天悲剧
- 首只进入太空的狗,在宇宙滞留六十多年,人类为什么要毒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