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二 )


带着这一疑问,学者仔细观察《无垢净光宝塔颂》,才发现问题所在:碑上多处凹陷,显然是把原来的文字磨去,刻上了新字 。
经历代学者研究发现,《无垢净光宝塔颂》仅七百六十六字,涂改的字至少达四十九字之多,有些字磨掉后,想不出新字填补,干脆留白,多达十八处,堪称惨不忍睹 。
显然,《无垢净光宝塔颂》本是用来讨好安禄山的,因安禄山初期屡战屡胜,史思明不得不表忠心 。没想到安禄山死得太快,史思明只好在碑上乱涂乱改,将所有僭越的词都删去,转而吹捧唐朝 。只是活儿干得太糙,一块好碑,生生被弄成千疮百孔的“百衲衣” 。
想讨好唐朝,又不愿多花功夫,可见此时史思明已有复叛之心 。虽然《无垢净光宝塔颂》进行过反复修补,但仍有一些不恭处,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何不将此碑毁弃呢?可能当时东翼的离心因素太强,且战后百废待兴,唐廷不愿小题大做,引出意外变故 。
文章虽差,字写得好也行
《无垢净光宝塔颂》堪称刻碑史上最著名的“烂尾楼”,却意外成了历史名碑 。
碑文作者是张不矜,时任范阳府功曹参军兼节度掌书记 。唐代大多数时期,范阳的治所在今天的北京,辖河北、辽宁的部分地区,安禄山曾兼任范阳节度使 。功曹参军相当于今天的军事参谋,节度掌书记则是节度使属官,有文学、有出身的人才能担任,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办公室主任 。
张不矜的文字应功力不俗,但《无垢净光宝塔颂》是“颂”体,文辞古奥,空洞无物,加上反复窜改,颇有词不达意处 。碑文大概的意思是说,唐朝很厉害,史思明又很纯朴,所以建了这么个塔,以震慑坏人,宣扬唐朝的威风 。
史书上记载张不矜的地方不多,他的顶头上司是耿仁智 。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史思明让耿仁智、张不矜写表章,要求唐皇下令杀掉名将李光弼,并威胁道:如果不杀李光弼,我史思明就自己带兵去杀 。
奏折写好后,在装入封套前,耿仁智将其中不恭的文字全部删除,并让人重写表章 。史思明知道后,下令杀掉耿仁智、张不矜 。处决前,史思明召耿仁智见面,说:“我用了你将近三十年,你却这么对我,我可没亏待过你 。”
耿仁智却说:“人总有一死,为忠义死,死得好 。你现在造反,不过就是晚死几个月而已,还不如现在就死 。”史思明气晕了,用棍子把耿仁智活活打死,连脑浆都打出来了 。张不矜应该也被砍了头 。
《无垢净光宝塔颂》能传承千载,因它出自书法大家苏灵芝之手,他宗二王,却善于变化,被尊为“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 。李邕、颜真卿都是书法史上的开宗立派者,可见苏灵芝的书法功底有多深 。
除了《无垢净光宝塔颂》,法源寺还保存着诸多古碑,其中许多是皇家赐碑,所以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之说 。因为自唐代以后,中国地理大格局逐渐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政治中心从西安移到了北京,而法源寺堪称是这个大转向的枢纽 。

在法源寺,还有几块碑不能不提:《曹娥碑》:
在中国书法史上,另有两通《曹娥碑》,一是东汉著名文人蔡邕书写,宋代蔡卞摹刻;另一是《孝女曹娥碑》,南朝宋元嘉元年(424)立,明人传为王羲之书,被认为是书法史上的神品,历代学书法者必临 。法源寺的《曹娥碑》应是另外一通,此碑在明代便已找不到了,也没留下拓片 。
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文章图片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册》内页插图)
曹娥是东汉时著名孝女,她的父亲在江中淹死,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于五月五日投江,三天后抱父亲尸体而归
元初,宋遗民谢枋得到北京,住在法源寺,见墙上有《曹娥碑》,痛哭道:“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意思是一个小女子都能这么做,我还不如她吗?于是绝食而死 。
【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谢枋得是《千家诗》的编辑者,最大贡献是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收入其中 。此前该诗因文字太简,不受重视 。《千家诗》是为教儿童学诗而编,故予以收录,使它成了千古名作 。
《大元福庆寿兴元观记碑》:是北京地区不多见的元朝石碑,由大都路儒学提举郝义口述,中书省左司员外郎于□(无法辨识)书,国子司业杨宗瑞篆额 。儒学提举司是为推动儒学而设的地方机构,位仅五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