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与哈克的关系转变,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平等的呼声和渴望


吉姆与哈克的关系转变,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平等的呼声和渴望


文章图片


吉姆与哈克的关系转变,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平等的呼声和渴望


文章图片


吉姆与哈克的关系转变,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平等的呼声和渴望


文章图片


【吉姆与哈克的关系转变,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平等的呼声和渴望】吐温用文学创作的方式 , 发出了对于纯粹自由的向往 , 并将这种期待注入到以哈克为代表的人物身上 , 这种对个体自由的追寻也为跨越种族界限、实现黑白平等做出了理想的预设 , 并通过典型人物的境遇和行为 , 尽力创造出理想的平等家园 。

种族歧视是美国的一个根源性问题 , 温塑造出哈克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找到“自度”真谛的同时 , 实现了“度他”的使命 , 这就从生命个体意识的萌发 , 也是作家深度关心的话题 。 如果说汤姆在追寻个体自由与解放的过程中 , 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度” , 那么吐推向了社会全体的认知与实践 。
哈克的“度他”的对象是一名黑奴 , 这就将解救他者获得群体自由 , 与反对黑暗的蓄奴制结合在了一起 , 有着深刻的典型性 。 吐温借哈克之手 , 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黑人和白人一样 , 拥有追求平等与自由的权利 。

然而 , 作家对于种族问题的反对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 它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艰难思索 。 小时候的吐温对于家养黑奴的事情习以为常 , 黑人在吐温幼小的心灵中有着形式上低人一等的印象 , 但同时黑人与童年吐温又以好友相伴 , 他与黑人的心理距离很近 。
而当时的美国社会关于对黑人的严重歧视、压迫与暴力的事件却又不胜枚举 , 1857年著名的司考特判决中 , 美国最高法院明确指出黑人不属于美国公民 , 其本身只是奴隶主的财产 , 1881年田纳西州通过了歧视黑人、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 。
因此 , 在这样的自我环境与时代氛围的矛盾冲突下 , 吐温塑造的白人哈克在与黑人吉姆交往伊始 , 并不反对奴隶制的存在 , 哈克的最终思想转变 , 是历经了四次矛盾与反复的艰难过程 。

开始 , 哈克带着社会和家庭的种族偏见 , 并没有把吉姆当作平等的同伴 , 甚至还时常蓄意戏弄他 。 当哈克发觉吉姆对于逃离奴隶区获取自由的渴望时 , 他作为白人的社会身份 , 要揭发黑奴的自觉意识一度显现 , 他意识到他正在帮助一名黑奴逃犯 , 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当时的美国社会道德和法律 。
可是吉姆与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同舟共济 , 吉姆如慈父一般的体贴与照顾 , 让这个在没有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小流浪汉 , 无法摆脱内心的欣慰与感动 。
复杂的心理状态开始轮番冲击哈克的思想 , 这种困苦的纠葛在第二次交锋中得到了爆发 , 有一回哈克故意玩耍式地逃离吉姆 , 并在与吉姆团聚以后满口胡言欺骗吉姆 , 当他得知吉姆却近乎疯狂地寻找哈克时 , 他内心无比地后悔与自责:“我真恨不得要过去用嘴亲亲他的脚 。 ”

一个白人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 , 表达出这样的语言可谓大逆不道 , 但是吐温坚持把它写进了作品中 。 然而 , 哈克的思想尚未彻底转变 , 当巡逻队到河上排查时 , 哈克的思想出现了第三次交锋 。
他依然觉得对不起华珍小姐 , 准备上岸去告发吉姆 , 但他身上的道德力量与率真天性再一次在抗争中占了上风 , 他在现实面前妥协了 , 隐瞒实情 , 谎称船上是一个白人 。
但是 , 吉姆离自由越近 , 哈克的情感就越发复杂 , 最后一次交锋出现在他决定写信告发吉姆 。 可当他一起念 , 就想起吉姆曾称他为“独一无二的朋友” , 想起那些共同在逃亡生涯中 , 一起度过的日夜以及由此积淀下的深厚友谊 , 在理智与感动交织的矛盾感堆积到最高点时 , 他最终冒着“下地狱”的危险 , 把密报给华珍小姐的信撕了 。

哈克终于在经历了痛苦的四次思想交锋后 , 彻底地与奴隶制决裂了 , 完成了文明社会的绝对抗争者的角色转变 。 对于哈克的最终抉择的实现 , 马克?吐温自己一言以蔽之:在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中 , 后者吃了败仗 。
吐温通过对哈克的生动塑造 , 表达出对于蓄奴制的强烈反抗 , 以及对于种族平等的热切诉求 , 哈克不仅成为吐温表达种族平等观的一面镜子 , 更是一盏照亮了他在黑白融合的维度上 , 彷徨与矛盾交织的心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