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闲说“前寺”,随我一起去拜普陀山普济禅寺

普陀山|闲说“前寺”,随我一起去拜普陀山普济禅寺

文章图片

普陀山|闲说“前寺”,随我一起去拜普陀山普济禅寺

文章图片

普陀山|闲说“前寺”,随我一起去拜普陀山普济禅寺

游玩浙江普陀山 , 普济禅寺不能不去 。 一般游玩普陀山的路线与通常景点不同 , 不是由下而上 , 而是由上而下 。 这样不走回头路 , 可以看到更多想看的景点 。
普济寺又名前寺 , 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 , 供奉观音的主刹 , 为观世音菩萨应化处 。 众所周知 ,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 ,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 普济禅寺的前身 , 叫“不肯去观音院” 。

唐大中年间 , 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 , 想带回日本 。 途经普陀山莲花洋时 , 海面上飘出朵朵铁莲花 。 大风与铁莲花 , 阻止了慧锷的行程 。 他只得上岸 , 与当地山民张氏在灵鹫山麓潮音洞边 , 建了间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观音菩萨 。 这是普陀山最早的寺院 。
几经兴废 , 今天的普济禅寺蔚为壮观 。 寺院有三座门 , 平时中间大门不开 , 游客和香客 , 只能从左右侧门进入 。
普陀山历经唐、宋、元、明、清 , 愈发因为深厚的佛教文化和在佛教界的地位闻名 。 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后和亲王为普陀山赐金、赐田、赐经等 。 其中 , 清朝康熙皇帝与普陀山的关系最为密切 , 是历朝帝王中对普陀山佛教兴盛贡献最大的一位 。

说起来 , 康熙六次南巡 , 却一次没有亲自驾临过普陀山 。 不过 , 他每次都与普陀山亲密接触 , 或接见高僧、亲书匾额 , 或赋诗谈禅 , 或拨帑金 , 赠送佛像 , 修缮殿宇 。 敬佛礼佛的康熙皇帝 , 给普陀山带来巨大福音 。
据说康熙帝有一次在宁波遇见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 醒悟后遂拨重资重修普济寺的圆通大殿 。 这个圆通大殿 , 被称为“活大殿” , 有“百人站不满 , 千人站不挤”传说 。 从此有了皇帝不来普济寺大门不开的说法 。 不知真假 。
圆通 , 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号 。 大殿中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 。 这是一座难得一见的宏大殿堂 。 大殿为重檐歇山建筑 , 黄琉璃屋顶 , 九踩斗拱 , 门心板雕了二龙戏珠 。 大殿面阔七间 , 进深六间 , 可容数千人同时活动 。 “活大殿”之说名不虚传 。
大殿前平台的周围有石雕栏板 , 一座四米左右高度的钢铸鼎炉上“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冬月吉旦”等字 , 团团围了一圈 。

圆通宝殿正中 , 端坐着观音菩萨 。 菩萨造像高达八点八米 , 塑了金身 。 一如我们见过的观音菩萨一样 , 两边是善财童子和龙女 , 一对金童玉女 。
东西两壁墙上 , 各塑了十六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 , 合称观音三十二应身 。 一心慈悲的观音 , 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不同说法形象 。
普济寺前 , 有一个名叫海印池的放生池 , 是明代建筑 。 对于游客来说 , 不能从大门入寺多少有点遗憾 。 那么就到三座桥上走一走 , 稍稍弥补吧 。 三座桥各有自己的名字 。 中间这座叫御桥 , 又叫平桥 。 是三座桥中唯一一座平面桥 。
平桥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 , 南与御碑亭相连 。 平桥的名字因了桥中的湖心亭 。 亭子八角 , 取四平八稳之意 。 在平桥山走一走 , 祈福平平安安 。
夏日走平桥 , 最是惬意 。 人在桥上 , 被放生池玉液拥抱 , 被古寺的粉墙环绕 。 池面上绿叶田田 , 红花亭亭 。 凭栏赏景 , 但觉得清香阵阵 , 浑身通泰 。 酷热的暑气 , 烟消云散 。 过湖心亭走到桥南 , 是建于雍正九年的御碑亭 。

亭中竖立雍正所书、记载普陀山历史的白玉碑一方 , 碑高三米 , 宽一点五米 。
的拱桥 , 名为永寿桥 。 永寿桥建于明万历十四年 。 桥上有石栏柱头 , 雕刻了四十座石狮子 。 狮子形态各异 , 生动逼真 , 呈现古朴典雅的特点 。 桥前菩萨墙影壁上 , 书了“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 。 每个字高达五尺 , 字体苍劲、雄浑、有力透墙壁之感 。
站在永寿桥上 , 能看到华东地区著名的普陀山多宝塔 。 所谓“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的老话 , 用在多宝塔身上一样适用 。 因为这座宝塔 , 乃是一座元代石塔 , 与山西的应县木塔年龄仿佛 , 是难得一见的宝贝 。 只是 , 普陀山的名气太盛 , 盖过了多宝塔的风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