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丘成桐、许倬云,都为她而来( 三 )


吴健雄对此也很少公开谈论 。 多年以后 , 有人问起她有关原子弹的制造 , 她会反问:你认为人类真的会这样愚昧得自我毁灭吗?不 , 不会的 。 我对人类有信心 。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和平共处 。
二战结束后 , 吴健雄成为少数可以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之一 , 这很罕见 , 因为当时对于女性的歧视仍然严重 。
在这里 , 吴健雄也选择了自己最想要做的题目 , 原子核的β衰变 。 该研究领域在物理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1940年代末期 , 未满40岁的吴健雄已经在β衰变领域享有了最权威的地位 。 但她仍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员 , 只是一个研究员 。
为了让学校的行政当局重视吴健雄 , 和她合作的教员 , 经常刻意安排她兼任一些课程 。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多次讨论是否给予吴健雄教席 , 但始终未果 。 这期间她也只是埋头工作 , 从不提升迁和涨薪 。
1951年 , 吴健雄的同事好友再次在行政会上提议 , 也再次遭到反对 , 理由仅是:吴健雄是女性 。
而彼时的吴健雄已经站在科研领域的最前沿了 , 跟随她的学生无数 。
直到1952年 , 吴健雄终于升任副教授 。 在当时 , 以美国东部一流常春藤盟校保守的心态看 , “聘任女教师”已经是走在了时代的前端了 。
可吴健雄的境遇并没有更大的改善 , 她的薪水仍然很低——直到1975年才被大幅提高 。
最大的变化是 , 几年后 , 她的实验室从起初的物理系大楼底层 , 搬到了13层 。
也是在这里 , 1956年春天 , 吴健雄接待了两个重要的拜访者 , 杨振宁和李政道 。
在慕名拜访吴健雄的几个月前 , 两个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 , 发起了一项在物理界非比寻常的挑战:宇称不守恒 。
一直以来 , “宇称守恒”是物理研究者坚持相信的真理 , 在原子核物理和β衰变方面也一直被应用 。 两位科学家对该原理的挑战 , 立刻遭到强烈反对 。
如果没有实验证据 , 该挑战则毫无意义 。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立刻想到唯一人选 , 吴健雄 。
那年春天 , 吴健雄本来要跟丈夫袁家骝去日内瓦和东亚访问 , 甚至还特意定了伊丽莎白皇后号邮轮横渡大西洋 。 但她听了杨、李的设想 , 立马推了所有行程 , 全身心投入这个实验 。
1957年1月9日凌晨 , 历经重重困难 , 吴健雄和她的同伴们终于完成了预定要进行的所有实验查证 , 他们拿出一瓶上好的法国红酒和几个纸杯 , 共同庆祝推翻“宇称守恒定律” 。



1946年12月30日 , 吴健雄被美国著名女性杂志《小姐》(Mademoiselle )评为“年度青年女性” , 图中身着白色衣服者为吴健雄 。
2月15日 , 《物理评论》刊发了吴健雄的论文 , 以准确的测量结果 , 否定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定律 , 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 。
这场革命性的实验成功 , 使得科学界乃至全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 当年的《纽约时报》头版报道 , 标题是《物理的基本观念宣称已经由实验而推翻》 。
实验成功后的两个礼拜 , 吴健雄都无法入睡 。 她一再自问:为什么老天爷要她来揭示这个奥秘?她说 , 这件事给我们一个教训 , 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必然 。
然而 , 老天爷并没有把物理界的最高奖项也同时给她 。 提出理论构想的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 , 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奖 , 第三位功臣吴健雄却与之无缘 。
学界和社会舆论对于这种做法的猜测和分析不一 , 有人认为如果实验主持者吴健雄获奖 , 那与其搭档的科学家也应分享功劳 , 而获奖人数有限;也有人认为其他科学家随后几周发表的同类论文 , 稀释了她的实验含金量;更有人归因于她的女性身份……
但吴健雄始终没有对此公开表达过意见 。
虽然与诺奖无缘 , 但因为她的杰出成就 , 吴健雄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 。
1958年6月 , 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 , 吴健雄成为这个百年大学里第一个获得荣誉博士的女性 。 同年 , 吴健雄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界的最高成就 , 她也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七位女性 。
随后 , 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提升吴健雄为正教授 。 但在许多科学界人士看来 , 这项决定实在是太迟了 。



为女性科学家发声
因为常年的努力被“压制和忽视” , 吴健雄非常关心女性在科学工作上的机会和权益 。 她常常鼓励女学生要坚持投身科学 , 也在各个场合呼吁女性在科学工作上要受到公平对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