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拥有秀丽风光 , 还是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周围交通便利 , 被云南民族村、博物馆、三清阁、大观楼这样的地方包围 , 按理说应该人山人海然而云南滇池的发展却不尽人意 。
从前的滇池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以前是什么样的?滇池又为何会变成现在这样人人闪躲的地方?滇池治理的困难之处在哪?现在的滇池又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从秀美滇池变成臭水湖 , 它经历了什么 , 为什么花费500亿巨资还是没有将其治理好!
曾经的滇池
滇池曾经被誉为“高原明珠” , 不少人因它的风景慕名而来到云南 , 以前的滇池是什么样的呢?滇池又别称昆明湖 , 在云南昆明市西南侧 , 它是省内最大的淡水湖 。 面积在330平方千米 , 海拔在1886米 , 平均水深5米左右 。 滇池的湖面十分宽阔 , 那时的天空湛蓝 , 湖水还是清澈的 。 学者詹霖特别向往滇池中大鹏船穿过草海进入大观河道 , 渔民高唱“滇池欢歌讨生活高街上补烂网”的画面 。
滇池人民的捕鱼生活
【高原|为何500亿还没治好?从“高原明珠”到臭水湖,滇池经历了什么?】滇池的地理位置优越 , 游客们来到滇池可以沿着岸边观光 , 也可以欣赏美景 。 滇池岸边有许多著名美景翠湖、西山、大观楼公园 。 试想不需要门票 , 不仅能够欣赏滇池美景还能感受到其它的名景 , 冬天来与海鸥互动 , 夏天可以来这感受微风 , 滇池之旅一定是令人期待的 。
滇池美景
深深被滇池吸引还在于这里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 这里有众多农田 , 还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 有数不清的动植物 , 除了鲤鱼、鲫鱼以外 , 还有众多珍稀鱼类 。 曾经的滇池 , 有优美风景、有丰富自然资源 , 还有众多旅游景点相伴 , 谁都想来这里感受滇池的美好 。
滇池几十年来的变化
然而滇池在1985年以后却从“高原明珠”变成了一个臭水湖 , 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去享受其风光 , 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呢?我们来看 。 在上世纪60年代 , 滇池的水质优越 , 被判定为Ⅱ类 , 然而从70年代后水质就变成了Ⅲ类并且在不断下降 , 到了20世纪末已经降到了超V类 。 短短几十年间 , 水质下降了3个等级 。 从前50年代的滇池在草海里透明度为2米 , 现在草海透明度降到了0.25米 。 在环境变差的同时 , 物种也在不断减少 。
滇池可见度降低
滇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始于上世纪60年代 , 那时的我们逐渐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 渴望建设更好的家园 , 获得更多的经济 。 我们的经济有所提高 , 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 。 以前依靠滇池为生的居民一个个像是翻了脸 , 试图榨干它的价值 。 甚至有些大厦已经将滇池水系分裂 , 附近都是高楼 。
蓝藻泛滥
人们还在滇池附近开办了重金属冶炼工厂 , 其排泄物未经处理就投入了滇池 。 湖泊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 , 滇池变成了绿湖 , 水质变得富营养化 。 蓝藻爆发 , 秀美明珠变成了绿湖 , 这些蓝藻还有腥臭味 。 除了工业污染 , 还有人口不断进入昆明所带来的生活污染 。 所有人的生活污水几乎都要排到滇池中 , 这不是它所能负担得起的 , 加剧了其水质变差的步伐 。
1970年代滇池的围海造田运动
上世纪人们并不懂得珍惜滇池 , 70年代初我们的前辈竟然喊出“以粮为纲”这样的口号 , 不断扩张农田面积 。 几十万人马不停蹄地围湖造田 , 试图让滇池产出更多粮食 , 近3万多亩面积的湖面变成了农田 , 湖的范围不断缩小 , 更加剧了滇池生态系统的毁坏 。 戏剧的是 , 这些农田并不适合种植 , 滇池也无法恢复了 。
滇池治理的困难之处
滇池的水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以后的发展 , 人们感到苦不堪言 。 相关部门在25年间花费了500亿还是没有完全恢复到原有状态 , 接下来看保护滇池的困难之处在哪里 , 还有为恢复滇池原状做出的努力 。
推荐阅读
- 高原|位于西亚地区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为什么分布着这么多的湖泊?
- 曲靖|保山:1-6月共接待游客1669.65万人次,实现总收入225.87亿元
- 高原|同为高原,玻利维亚高原能形成大城市,为何青藏高原却不能?
- 曲靖|曲靖:全市总人口670万!现有国家4A级景区11个,3A级景区8个
- 青海|青海省会,高原古城,你去过这里吗?
- 羊卓雍措|西藏羊卓雍措里的鱼,多达8亿公斤,为何几乎无人敢吃?
- 高原|世界最瘆人的两个地方,一个游客只敢白天进,一个仅有30多个活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大景点融为一体的云台山,你可以这样玩,总有一处风景打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