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2 年 7 月 21 日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 这次名录上 , 长江白鲟、长江鲟被正式宣布野外灭绝 , 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 。
这真是一个让人悲痛又沉重的事情 。
白鲟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 , 因头形长得像一把长长的剑 , 俗称‘剑鱼’ 。
坊间传有’\"千斤腊子 , 万斤象 。 \"象\"指的是长江白鲟 , 故又名象鱼 , ‘万斤象’--可见其体积的庞大 。
白鲟身长最长可达七八米 , 体重最重可达一吨 , 平均寿命30年左右 , 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 , 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 。
早在1996年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 白鲟的保护级别就被列入“极危” 。
很早以前 , 长江白鲟并不局限在长江流域 , 而是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大河流 , 比如辽河 , 海河 , 黄河、淮河、钱塘江甚至近海都曾是长江白鲟的活动范围 。
上世纪90年代末 , 我国粗步统计大约还有400只白鲟 。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近20年里 , 长江流域的野生长江白鲟和长江鲟数量在剧减 , 它们没能和经济发展同步 。
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大家视野里是在2003年1月24日 。
四川省宜宾市一渔民发现了一条长约3 米 , 鱼吻长达 1 米的大白鲟 , 它的腹部有道明显的伤口 , 已无力游行 , 雪白的肚皮朝天 , 当时受伤白鲟的情况很危急 。
该渔民马上打电话上报当地渔政机关 , 救援人员随即赶到现场施救 。
他们对白鲟的伤口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注射药物 , 再通过手术缝合 , 最终奄奄一息的白鲟获救了 。
待大白鲟康复后 , 救援人员将其放归长江 。
为了保护和进一步追踪 , 研究人员为这只白鲟安装了声呐 。
在一次追踪中 , 工作人员的船只发生了触礁未能跟上白鲟 , 几个小时后便再也搜索不到该白鲟的下落 。
不仅仅是它 , 工作组在长江、钱塘等流域布置了65个监测点 , 派遣船只寻遍大大小小的河域始终不见一只白鲟的身影 。
2020年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整体环境科学》中发表论文称:
2005年至2010年期间 , 长江白鲟已经灭绝了 , 悲痛的是人工培育都没来得及 。
我国大部分人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白鲟也许躲在一个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 不一定就灭绝了 , 大家都期盼着这个奇迹出现 。
科学家后来通过白鲟的特性分析得出结论:近30年来 , 未发现任何一尾白鲟产卵繁殖、生育幼崽 。
原因是我国大兴水利工程建设、渔民过度捕捞、高密度航运以及栖息地的逐渐消失等导致白鲟无法正常产卵 , 生存空间受到不断挤压 。
随着我国的发展壮大 , 渐渐重视起工业、水域等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 而保护长江流域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
2021年 ,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对长江实行\" 十年禁渔 \" , 这将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的恢复有着重大意义 。
至此 , 长江禁渔已实施了两年 , 长江水域的生态恢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然而大家一直期盼着的长江白鲟最终没能重回视野 , 我们没能等来奇迹 。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 也没有一个物种是独立体 。
我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
长江白鲟的灭绝再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 。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最新的报告显示 , 仅2020年 , 就有35765个物种被列为“濒临灭绝” , 占《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物种总数量的四分之一 。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都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因 。
长江流域至今哺育着424种鱼类 , 其中183种是长江特有的鱼类 ,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 好在目前的十年禁渔令已让长江的生态逐渐好转 。
人类追求发展的同时 , 也要让几分天地给山林 , 还些许自在与飞鱼走兽 。
推荐阅读
- 百年时间不到,从50亿只到0!这些动物已被人类吃到灭绝
- 以后在野外,我们真的看不到它们了吗?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 ?长江白鲟灭绝了!以后在野外,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了?
- 2个濒危物种的意外组合,竟造就出这个神奇的物种
- “一夫一妻”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听着很荒唐,科学家给你深入解读
- 灭绝多年的物种“复活”,这到底是何原因?玛雅预言是否成真?
- 玛雅预言是否成真?灭绝多年的物种“复活”,这到底是何原因?
- 一夫多妻促进繁殖?研究:人类担心动物一夫一妻,或导致物种灭绝
- 1.5万名科学家联合声明,第六次大灭绝或正发生,有这种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