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有一种陆生猫头鹰 , 大小和鸡差不多 , 并且是一种掠食性鸟类 。
主要生活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期间 , 它被看作是最原始的猫头鹰 。
真猫头鹰科和谷仓猫头鹰科
科学家在对古新世两种猫头鹰属的研究中发现 , 猫头鹰大约在6000~5700万年前就已经作为一个单独的谱系存在 。
因此大约在500万年前 , 非鸟类恐龙灭绝使得它们成为已知最古老的一种陆鸟群体之一 。
之后从古近纪至新近纪的这2500万年里 , 猫头鹰进化发生转变 。
并延伸出了南欧和亚洲两个地区间不同的猫头鹰群 。
相关化石表明 , 猫头鹰的进化主要发生在欧亚大陆 , 并在美洲得到了种群扩张 。
最早的猫头鹰比较像鸡且在地面
此后猫头鹰开始变得更加现代化 , 不过有人可能会好奇:
猫头鹰的进化看起来与老鹰相比有着较大差异 , 另外它们又是如何转变为夜间活动的夜行猛禽呢?
猫头鹰向夜间习性的转变仍然有待考究 , 不过从今年来的化石发掘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二 。
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曾发掘出了一块昼行猫头鹰的化石 , 并且保存完好 。
青藏高原发掘出的猫头鹰化石
中科院对此进行研究后发现 , 此化石接近北鸮 , 这是一种生活在北纬地区的中型猫头鹰 , 没有迁徙且夜行活动 。
此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 , 对中新世(大约600万年前)猫头鹰和多种爬行动物及鸟类(其中多为猫头鹰)的巩膜骨骼进行对比后 。
科学家发现这种古代猫头鹰的眼睛对光线的开放程度较低 , 使其能在白天看清事物 。
而在今天 , 猫头鹰对光线的接受程度可远没有以前那么高 , 长期的昼伏夜出使得它们很难承受强光 。
现代猫头鹰的眼部结构保证了夜间视力
诚然 , 猫头鹰无论是在习性上 , 还是进化历史中都与老鹰有许多不同 , 尽管两者在进化时间线上有重叠 。
但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它们之间的活动 , 并为此大打出手呢?
水火不容的猛禽们猫头鹰与老鹰产生斗殴行为 , 甚至是相互啄食别以为只是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情节 。
事实上在这两种猛禽生活较多的地方 , 偶尔会上演大型鹰科与大型猫头鹰科缠斗 , 当然这也不一定局限于体型大小 。
冤家路窄
例如在欧洲、蒙古地区 , 白尾雕会袭击雕鸮 , 蒙古金雕的巢穴曾被发现有雕鸮的残骸 。
而在俄罗斯、喜马拉雅山地区 , 也会出现鹰科动物攻击欧亚猫头鹰等 。
尽管大多数时候类似金雕或者白头雕这样的大型猛禽可以将大型猫头鹰作为食物 。
但猫头鹰发起狠来也不会让它们好受 , 通常这种激烈的竞争在出现战败方的同时 , 胜利的一方也会遭受较为严重的创伤 。
猫头鹰翅膀张开的形态
从体型来看 , 大角猫头鹰或者欧亚雕鸮是猫头鹰家族中体型较大的猛禽 , 最大的雕鸮标本重达4.6公斤 。
而它们的翼展宽阔且长 , 标准尺寸中翼弦长度在378~518毫米之间 , 脚趾骨骼长度在64~112毫米 。
它们的抓握能力是所有夜行性鸟类中最大的 。
尽管欧亚雕鸮足部力量没有经过测试 , 但在相似的小型角鸮对比中得到了同体型鸟类大小中最强握力 。
当然 , 鹰爪也不会差
与中大型猫头鹰相对比的主要为白头鹰和金雕 。
尽管大角猫头鹰的重量不及白头鹰的一半 , 但它们的爪子每6平方厘米可以产生220多公斤的抓握力 , 这可以轻松抓碎动物的骨骼 。
老鹰的翼展相比之下更长更大 , 鹰科家族中最大翼展能达到2.5米 。
并且鹰有着极佳的视力 , 是人类视力的8倍 。
鹰科动物可以在高空中精确地锁定猎物 , 是当之无愧的天空霸主 。
大型鹰科的翼展可达2.5米
而这两者之间出现的争斗被称作“种间捕食关系” , 这是一种由捕食者变换为被捕食者的一种自然生态链交换关系 。
通常来讲造成这种现象多是由于环境压力和生存竞争 。
老鹰和猫头鹰的饮食结构十分相似 , 尽管两者在习性上有很大区别 。
但实际上它们的捕食时间会非常长 , 简单来讲就是这两种猛禽的昼夜轮班节点刚好会卡在一个交接处 。
当清晨的阳光出现时 , 猫头鹰仍然会在外面活动 , 而老鹰也就此展开了新的活动 。
一个赶着回家 , 一个刚起床
并且就生存区域来讲 , 猫头鹰与老鹰的领地平时虽互不侵犯 , 但猫头鹰在觅食活动时有时仍会选择尚未成年的小鹰 。
推荐阅读
- 如何把感官机制用于葡萄酒品鉴?感官机制的概述,感官机制的科学
- 灭绝巨型乌龟重现南美洲,重达1吨,长约3米!
- 中国出土化石是关键?“夏娃理论”遭质疑,人类起源地或不在非洲
- 蛇的进化之谜:1亿年前,蛇的祖先艰难进化,只为放弃双脚
- 古老的蝾螈在神秘的岩石中隐藏了50年
- 9个经过DNA测试的古代物体: 老口香糖, 发光的手稿, 木乃伊, 牙菌斑等
- 细说龙爪球属(第70季 虎黑王)
- 荧惑守心,来自火星的秘密
- 比巨齿鲨还要更加可怕的10个史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