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岭南大地 , 西江蜿蜒流淌 。 西江为珠江流域主流 , 发源于云南 , 流经贵州、广西、广东 , 于珠江三角洲注入南海 , 是我国第三大河流 , 华南地区最大河流 。
【?我国第三大河流首次全面“体检”,发现哪些神奇生物?】河水奔涌、水量充沛 , 这条大江里 , 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珠科院”)牵头开展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 , 首次对西江流域开展全面系统的“体检” 。 目前项目已实施两年 , 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 许多神奇生物的面貌浮上水面 。
鉴定鱼类245种 , 发现鱼类原缨口鳅属、洞鳅属、盘鮈属和拟鲿属4个新种
为什么要开展西江流域鱼类资源与多样性科学考察?
项目负责人、珠科院院长陈文龙介绍 , 西江流域是我国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 湍急的河流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 孕育了丰富的鱼类多样性 。 据资料记载 , 分布于西江流域的鱼类有500余种 , 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 其中包括诸多适应特殊生境的鱼类 , 如生活在喀斯特洞穴环境的巨须金线鲃和多斑金线鲃 , 生活在激流环境中的粗须白甲鱼、斑纹华沙鳅、贵州爬岩鳅和异华鲮等 。
“同时 , 西江流域是鱼类进化生物学问题研究的理想区域 。 ”陈文龙介绍 , 我国是野鲮亚科属级类群的分化中心 , 而泉水鱼、鲮、纹唇鱼、巴马拟缨鱼、卷口鱼和四须盘鮈等物种仅见于西江流域 。
▲拟鲿属新种(上)、原缨口鳅属新种(下)。 (邵韦涵、郭东明/摄)
科学考察取得了哪些成果?
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鹗介绍:“2020年项目启动以来 , 科考组共布设109个调查断面 , 翻越高山深谷 , 踏过急流险滩 , 足迹遍布西江发源地(云南沾益县)、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和河口区 , 以及流域内抚仙湖等高原湖泊群 。 ”
经过两年调查 , 科考组发现了原缨口鳅属、洞鳅属、盘鮈属和拟鲿属4个鱼类新物种 , 发现了三角鲂、赤眼鳟、黄颡鱼和黄尾鲴等重要经济鱼类在流域内有较大野生种群 。
“科考组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汇编了西江流域漓江、红水河、右江和柳江等河流鱼类资源的历史数据 , 基本摸清了调查水域鱼类资源及其主要产卵场位置、产卵规模等现状 , 初步评估了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受威胁程度 。 ”张鹗介绍 。
鉴定出底栖动物255种 , 发现米虾属新种4种
调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 是此次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 。 陈文龙说:“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其中不少种类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
“当前对流域有关底栖动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少数支流和干流河段 , 开展全方位底栖动物调查 , 对维持和保护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 ”课题负责人、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谢志才介绍 。
科考组精心布点、系统调查、规范采集 , 在西江流域(不含河口区)共布设100个底栖动物调查点位 。
截至2021年12月 , 科考组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55种 , 隶属5门10纲27目98科202属 。 其中 , 水生昆虫共计173种 , 是流域的优势类群;软体动物45种;寡毛类16种 。
▲掌肢新米虾新种 。 (蒋玄空/摄)
分析显示 , 西江流域水质指示生物昆虫(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在支流较为丰富 , 而寡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在干流和湖泊较多 。
鉴定浮游植物物种80余种 , 采集浮游动物标本2500余号
“浮游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和结构的重要指标 。 ”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道明介绍 。
显微镜下 , 席藻、隐藻、小球藻、直链藻等似链条 , 似弹簧 。 调查发现了形态各异的浮游植物 。 科考组在西江流域五大高原湖泊(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和阳宗海)、西江干流、主要支流等流域 , 共布设105个调查点位 , 累计进行了6次野外生境调查与样品采集 。
科考组共采集浮游植物标本3000余号 , 拍摄浮游植物生境照片500余张、浮游植物显微镜照片413张 , 鉴定浮游植物物种80余种 。
推荐阅读
- 每年6头犀牛被性侵而死,公象发生性侵犀牛行为,是什么原因?
- 中国史上三大未解之谜,每一个都令人匪夷所思,你知道几个?
- 这下该轮到印度“头疼”了,科学界发文,青藏高原的湖面正快速上升
- 冬虫夏草是怎么形成的 冬虫夏草生长过程图片
- 天舟三号受控坠入地球!成本3.5亿元,为啥白白丢掉而非回收?